筹款中
实施地区:国内
联系人:谢梦思
联系方式:01057505155
联系邮箱:publicfr@see.org.cn
机构住所:北京朝阳区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朝来高科技产业园创远路36号院3号楼4层
登记管理机关:北京市民政局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3110000682855355J
慈善组织法人登记证书:点击查看
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证书:点击查看
云***线05.11 12:32
跟我一起,为爱添力!1.00元
面***-05.11 11:49
跟我一起,为爱添力!1.00元
爱心网友05.11 10:28
用关注传递温暖,让行动表达关爱!10.00元
栩***子05.11 10:13
用关注传递温暖,让行动表达关爱!1.00元
晶***605.11 09:52
助力公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6.00元
w***e05.11 08:11
一起向善良致敬!10.00元
_***_05.11 08:11
一起向善良致敬!10.00元
H***005.11 08:09
助力公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10.00元
L***傅05.11 08:08
公益无大小,行动即榜样!10.00元
爱心网友05.11 08:07
公益无大小,行动即榜样!1.00元
和 肖战粉丝 一起捐
04.242025
2-3月,项目团队深入重点关注的云南西部大理州、怒江州交界处的志奔山区,正式开始了志奔山的寻“猿“之旅。 项目团队首先在怒江州泸水市组织了护林员灵长类调查技能的培训,以增强本地护林员对长臂猿的了解,以及参与长臂猿调查的专业技能,培训参与人数累计21人。 截至2025年3月底,项目团队在志奔山区持续开展西黑冠长臂猿野外调查及社区访谈工作。完成布设红外相机45台,回收17台;布设鸣声监测设备14台,收集到录音数据4,000余条;社区入户调查32户;样线调查14条。泸水市林业和草原局的工作人员也与项目团队共同参与了野外调查。 截至目前,项目团队共计在芒市40个访查点开展社区问卷调查,累计收到问卷482份。通过访谈,项目团队也收集到了芒市镇城区及近郊14个蜂猴可能存在的目击地点信息。 项目执行团队也与德宏州野生动物收容与救护中心开展合作,截至目前,研究团队已放归3只蜂猴,下月将陆续放出剩余的实验个体,计划累计收集6只放归蜂猴的行动轨迹数据。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3.252025
SEE基金会联合海南大学团队持续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开展海南长臂猿C群活动跟踪调查,2025年1月-2月期间,累计跟踪长臂猿16天,采集长臂猿行为数据120小时。 同时,邀请专业摄影师团队一同前往,进行海南长臂猿影像资料的拍摄收集,通过影像具体记录海南长臂猿的生态行为和习性,为公众了解海南长臂猿、提高保护意识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SEE基金会联合芒市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实开展芒市中缅灰叶猴栖息地保护工作。中缅灰叶猴种群的生存面临着森林砍伐的威胁。2025年1月-2月,合作伙伴芒市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与芒市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中缅灰叶猴的栖息地保护和计划采伐进行了三次会议,得到了市林草局的支持。林草局支持对中缅灰叶猴栖息地范围进行有计划的采伐,并协助参与中缅灰叶猴食源植物种植的示范户优先办理采伐申请。 SEE基金会联合广西师范大学团队启动了广西倭蜂猴的调查,截至目前,在崇左市宁明县完成8公里的样线调查,发现倭蜂猴3只。由于目前还不是倭蜂猴野外活动的高峰期,更加系统、全面的野外调查将在4月-10月期间展开。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2.272025
截至1月底,已收集到包含东白眉长臂猿、怒江金丝猴、喜山长尾叶猴等8种中国灵长类的高质量影像资料,用于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公益宣传。 项目重点关注蜂猴、倭蜂猴的保护及宣传行动,与四川农业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分别开展关于“城镇化背景下蜂猴局域种群保护现状及威胁因素”、“广西倭蜂猴种群分布调查和社区保护探讨”的保护工作。了解影响蜂猴、倭蜂猴种群分布的关键因素,评估可能对它们生存造成影响的人为威胁,并提升社会对于懒猴的关注和认知。 1月,项目团队在云南芒市市区和近郊面向广大社区群众进行了传统生态知识的访谈。月底,项目团队已在12个不同村寨或城镇社区访谈群众约200人,根据目前的访谈结果,团队成员发现芒市城区的居民见过蜂猴的人数较少,而近郊地区见过蜂猴的人数较多。 2024年12月-2025年1月,项目团队依托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面向大学本科学生和桂林市中小学生开展了公益科普讲座2场,积极向社会公众进行倭蜂猴相关生态知识的宣传,累计参与人数80人以上。项目项目团队计划2月在广西省范围内继续开展倭蜂猴主主题的科普宣讲活动,并正式在广西崇左市的龙舟县、宁明县等地启动野外的倭蜂猴种群调查。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2.102025
2024年11月-12月,为了了解台风“摩羯”对海南长臂猿觅食及栖息地的影响,项目团队成员对霸王岭的海南长臂猿群进行了跟踪监测,持续记录长臂猿的觅食树种、夜宿地选择等数据,采集行为数据43小时。同时,项目团队也对霸王岭片区周边群众和巡护员进行了走访,了解“摩羯”台风后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植被和农作物受损情况。 项目支持大理大学研究团队,在云南志奔山地区进行系统的调查,摸清志奔山区域长臂猿种群分布和数量现状,制定长臂猿保护规划。2024年11月-12月期间,项目团队对巡护员进行了长臂猿调查技能的培训,完成了红外相机和鸣声监测设备的采购,并进行了为期3天的鸣声监测和样线调查试点,完成了第一期15台林冠层红外相机的布设。在目前的调查工作中,项目团队尚未记录到西黑冠长臂猿的鸣声或实体。接下来,接受培训的巡护员会运用样线法持续对志奔山地区进行调查,寻找西黑冠长臂猿的踪迹。由于进行西黑冠长臂猿的野外调查最有效的方式是记录长臂猿的鸣叫声,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将会放在鸣声监测设备的布设和调试中。 目前,项目团队已在志奔山地区进行了鸣声监测设备的实地测试,下一步计划促进长臂猿鸣声识别软件的开发,优化监测技术。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2.302024
截至 2024 年 11 月底,“雷山髭蟾的种群调查及保护策略研究”本阶段的实施工作顺利告一段落。本年度,项目团队重点完成了雷山髭蟾可能分布区域的种群分布调查及威胁因素分析,为后续保护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4年11月底,调查团队累计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完成了78个点位的调查,并在其中31个点位发现了雷山髭蟾的踪迹。其中,在12个点位发现雷山髭蟾卵团,在27个点位发现雷山髭蟾蝌蚪,只发现16只雷山髭蟾成体,说明雷山髭蟾成体数量极为稀少,亟需保护。研究发现,影响雷山髭蟾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气温、水温、水体盐度、坡度四项指标。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1.262024
西黑冠长臂猿:分布在越南北部、老挝西北部、中国(云南中部、西部和南部),其中中国是其主要分布区,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 海南长臂猿:海南长臂猿仅分布于海南霸王岭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 后续我们将持续向各位捐赠人汇报这些物种的保护工作进展。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1.262024
来认识一下这些亟待我们保护的灵长类 蜂猴:是我国仅有的两种夜行性灵长类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南部及广西西南部,是国家林草局发布的“十四五”期间需抢救性保护的48种野生动物之一,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 倭蜂猴:是一种栖息于乔木夜间活动的灵长类动物,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南部)、老挝、越南和柬埔寨,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 中缅灰色叶猴:原为菲氏叶猴滇西亚种,分布在中国怒江以西和缅甸恩梅开江以东的区域,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 白颊猕猴:猴科-猴亚科-猕猴属。模式产地为西藏墨脱格当岗日嘎布山,中国特有种,是由李成、赵超和范鹏飞于2015年描述的新物种,仅分布于墨脱县,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 藏南猕猴:藏南猕猴也称达旺猴,是2005年在我国藏南地区发现的新物种,分布在西藏错那,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 缅甸金丝猴:缅甸金丝猴是近年才发现的新物种,目前仅分布于中国和缅甸接壤的高黎贡山北部区域,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1.262024
2025-2026年度支持保护我国8种濒危灵长类动物,有望解决我国灵长类动物保护最危机、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 前期通过招募灵长类“灵长王国守护行动”,征集发布后共收到国内科研院所、民间保护机构等共计21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经专家评审, 10个项目获得2025-2026年度的支持,直接保护我国8种濒危灵长类动物,包括:蜂猴、中缅灰叶猴、白颊猕猴、藏南猕猴、西黑冠长臂猿、缅甸金丝猴、倭蜂猴、海南长臂猿。有望解决我国灵长类动物保护最危机、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0.252024
灵长类保护计划项目发布 在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的年度论坛发布了灵长类动物保护计划的项目,面向国内的专家学者、科研机构以及民间保护组织进行项目的招募。目前累计收到21份项目申请书。涵盖了国内28种灵长类动物的不同保护方向,为我国灵长类动物保护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0.252024
项目组在中国动物学会年度论坛发布了灵长类动物保护计划,并面向国内专家学者、科研机构以及民间保护组织进行招募。中国是灵长类动物种类较丰富的国家,分布有3科8属共28种灵长类动物,在全球灵长类动物多样性中排列第七,同时也是世界上灵长类受到威胁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分布的28种灵长类中,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CR 极危”有7种,占25%;“EN 濒危”有13种,占46.43%;“VU 易危”有3种,占10.71%。在中国境内分布的白掌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已多年不见其踪影,在我国的分布已达到“野外灭绝”的标准,它们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项目将从以下方面开展灵长类动物保护,开展灵长类动物种群调研与监测,了解其种群分布的现状、规模等;开展生物学、生态学研究,了解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机制、致危因素、濒危过程,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栖息地与廊道修复,加强重点灵长类动物破碎化栖息地修复,保证其迁移的生境廊道和栖息地的完整性;开发应用不同栖息地的灵长类无人机调查技术与示范应用,提高中国保护水平的创新;开展保护宣传与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公众对灵长类动物的认知。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9.252024
雷山髭蟾的保护行动。第一,对雷山髭蟾分布主要区域内的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进一步加强他们对于该物种的了解与重视,熟悉该物种的监测方法与保护重点;第二,向周边居民开展科普宣传并发放科普宣传册,增加大众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以及对于雷山髭蟾生态价值的了解,从而增强他们保护环境和保护雷山髭蟾的意识;第三,策划在雷山髭蟾分布的主要区域安放保护标识,进一步提升大众对于该物种的重视,同时警示大家禁止捕捉雷山髭蟾。设计雷山髭蟾的宣传手册,计划于近期赴雷山髭蟾的主要分布区域进行发放,以提升大家对于该物种的保护意识。项目执行团队设计保护标识,警示大众禁止捕捉雷山髭,也提示不法分子捕捉该物种属于违法行为,让大众知法、守法,从而更好地保护雷山髭蟾。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8.212024
濒危物种守护行动项目财务报告 执行时间段:2020年4月16日-2023年12月31日 本期执行金额:132,425.20元 实际执行地:全国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7.192024
野外调查时拍摄到三个林氏细鲫小种群:4月中旬,项目成员进行了2次春季野生环境繁育对比调查。通过水下相机定点录制和多点位记录,终于用镜头捕捉到野外栖息地中三个林氏细鲫小种群的身影。其中一个5公4母的小种群里,公鱼颜色鲜艳,说明此时栖息地里的林氏细鲫有繁育行为并开始产卵的可能。 但项目组沿河道上游调查时没有发现林氏细鲫的身影,反而有许多其他鱼种如丽纹细鲫,甚至外来物种非洲鲫鱼。以上调查显示,林氏细鲫野外栖息状况不理想,人工繁育仍然是扩大种群最有效的手段。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7.192024
室内繁殖鱼缸情况表明林氏细鲫对繁育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在原先室内鱼缸的环境下,经过近两个月的饲养,并没有发现繁殖的鱼苗,怀疑是水流过大,或者鱼种摄食的原因。而后改动饲养环境,将林氏细鲫转移到缓流鱼缸中观察,共计繁殖出15只鱼苗,并在7月初发育至约3厘米。为测试不同酸碱度下林氏细鲫的繁育情况,其中一个对比缸增加了少许枯叶以增加酸度,但最终该对比缸中的鱼种均死亡。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7.192024
户外仿原生态环境鱼池繁育成功:经过一系列净化工作,户外仿原生态环境鱼池变得更加稳定,水草繁盛,浮游生物丰富,为鱼种繁育提供了良好的水域环境。第一季度投放了20尾林氏细鲫(公母比例2:1),目前可确定已繁育成功的鱼苗数量为40只左右。这是国内首次在野外人工环境下繁殖成功的林氏细鲫,将为该鱼种及其他珍稀濒危极小种群鱼类的繁育提供重要参考。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6.282024
2024年5月20日召开弄岗保护区蜂猴、倭蜂猴野外调查技术培训会议。会议就蜂猴夜间调查内容、工具、经验和技巧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并将讨论结果整理形成蜂猴夜间调查指南初稿。当晚还分组进行了蜂猴监测实践,由陇瑞站护林员带队监测,监测过程分享了相关经验和技术,使参与人员初步掌握蜂猴监测方法。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6.282024
蜂猴和倭蜂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内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和广西南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同时分布蜂猴和倭蜂猴的保护区之一。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弄岗保护区没有开展过系统性的专项资源调查和行为监测,缺少相关数据。 项目将通过对陇瑞保护站辖区、周边社区的喀斯特季节性雨林进行夜间野外监测调查,记录蜂猴与倭蜂猴的分布点位,统计野外观测种群数量。 1.2024年4-5月共开展夜间野外观测120人次,新发现35只倭蜂猴。 35只新发现的倭蜂猴分别在23个不同的森林群落中活动,其中8个分布点位于保护区内,15个分布点位于外围森林。截至2024年5月底,项目总计观测到67只倭蜂猴,其中保护区范围内监测到倭蜂猴分布点位22个,共25只倭蜂猴;保护区外围森林分布点位28个,共42只倭蜂猴。通过以上数据,能够初步证明整个陇瑞保护站辖区分布有倭蜂猴,且是倭蜂猴分布非常大的一个区域。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5.232024
雷山髭蟾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处于濒危(EN)状态,且少有人对该物种进行特别关注。项目开展雷山髭蟾的保护,也因此希望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助力该物种野外种群的恢复。 1. 雷山髭蟾的栖息地调查 项目团队一季度对雷山髭蟾的栖息地开展了持续调查,共补充调查12个分布点。调查发现,雷山髭蟾依然喜栖于水流缓慢的溪流中,但1月温度下降后,成体难以见到,只能发现一些不同发育阶段的蝌蚪。 2. 雷山髭蟾的受胁因素分析 综合分析发现,目前雷山髭蟾最大的受胁因素除人为干扰,即破坏栖息地和捕食外,山洪暴发对于雷山髭蟾栖息地的影响也较为严重。尤其是山洪过后,蝌蚪都被冲到下游或者中途受伤死掉。 3. 雷山髭蟾的家域大小研究 团队团队在一季度连续跟踪监测了10个雷山髭蟾个体。轨迹数据显示,有些个体会躲藏在水中大石头下,有些跑到溪沟边的腐殖质中,运动基本在可探测范围内。但在后期,部分个体运动超出了可探测范围,还有个体深潜入水底,信号极弱。有关雷山髭蟾日运动距离等内容待进一步分析。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4.252024
林氏细鲫,我国特有种,首次记录于香港。根据资料显示,林氏细鲫仅分布于香港新界、广东、广西、福建局部地区的小溪中,数量甚少。产区内部分河流由于修建水利设施和水土流失、河溪断流、生境被破坏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绝迹。林氏细鲫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野外绝灭(EW),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列为绝迹(野生)。 2024年第一季度,项目执行团队于福州旗山完成户外鱼池建设,并投放20尾林氏细鲫;通过设置室内鱼缸,改变测试缸环境,证明只要有适当环境,林氏细鲫可以人工繁殖。 在上阶段完成鱼池挖掘的基础上,团队新挖小溪流9米。抽排鱼池积水后,铺设上土工布垫层和防水膜,清理周边杂草并撒驱蛇粉;利用野外物料对鱼池和小溪流进行仿生态造景;通过种植水兰等水草和投放河蚌等底栖生物,经一个多月适应期,鱼池小生态趋于稳定。此外,鱼池已牵引电源供电,监控设备也已立柱安装。在投放火山鳑鲏,福州齐式鱊若干测试水质无恙后,团队以公母2:1的比例向鱼池里投放20尾林氏细鲫。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3.192024
目前,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领导及护林员的支持帮助下,完成了20个点位的调查,涉及雷公山的低山区、中山区和高山区,调查过程中以雷山髭蟾蝌蚪居多(图1),成体目前仅见到10只(图2),涉及5个点位;同域分布物种包括了雷山角蟾蝌蚪、尾斑瘰螈和瑶山肥螈等,并且在5个点位发现卵团,共计19个卵团(图3)。 对于雷山髭蟾的受威胁因素,目前采用了访问调查及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雷山髭蟾最大的受威胁因素还是人为的捕捉,通过访问所知当地有依然有吃雷山髭蟾的习惯,并且实地调查发现有很多小溪沟里适合雷山髭蟾产卵的大石头都有被人为翻开的迹象(图6),这提示我们后期必须将把科普宣传作为项目的重点工作来做。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2.262024
为了加强蜂猴分布区域的栖息地保护,更好地开展就地保护工作,建立长效野外监测机制,SEE基金会与广西山河海基金会、弄岗保护区一起开展蜂猴、倭蜂猴等灵长类种群调查、监测、栖息地保护等相关行动。 由于蜂猴、倭蜂猴个体小,具夜行、树栖性和隐蔽等特性,以及复杂的喀斯特地形地貌,除采用传统的野外生态学研究方法(直接观察法)对其进行跟踪监测外,还引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进行监测,以加强对野外现存蜂猴、倭蜂猴本底资源的调查。 2023年10-12月期间,共开展夜间野外观测100人次,监测调查范围覆盖陇瑞保护站辖区范围内的15条巡护监测路线与保护区社区三个自然村。同时,在陇瑞保护站辖区内完成了26个位点红外相机安装。红外监测数据将于2024年2月收取第一阶段数据。 通过野外夜间观测,共计发现有22只蜂猴,分别在18不同的森林群落中活动,其中10个分布点位于保护区内,8个分布点位于周边社区石灰岩次生林。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1.262024
雷山髭蟾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栖息地破坏、人为捕捉等因素导致该物种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处于濒危(EN)状态,并且目前少有人对该物种进行特别关注。 SEE基金会与宜宾学院合作,共同开展雷山髭蟾的种群调查及保护策略研究,拟对雷山髭蟾的种群现状、受胁因素及家域等开展系统调查和研究,并结合其生活史特征和管理现状等提出有效的保护建议,并制定出该物种的保护行动计划。同时,也将提升该物种的关注度,提升人们对于该物种的保护意识,从而有助于该物种野外种群的恢复。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2.292023
2023年11月,项目执行团队完成第一次林氏细鲫野外环境考察。林氏细鲫原生地位于福州与莆田交界、人迹罕至的深山中,通往原生地环境的路由山民种植林木砍伐的机耕道,仅能一车通过,村道到产地还需30分钟车程。 林氏细鲫原生地水质清澈见底,因夏季台风原因,河道堤岸被冲刷,部分垮塌,水中无任何水草迹象。部分支流干涸,河岸裸露淤泥以及沙子,偶有见河蚌晒干于沿岸,林氏细鲫常位于缓流区沿岸草丛草堆生活,溪流鱼类还包含中国斗鱼、虾虎、黑壳虾、金丝丽纹细鲫、条纹小钯、入侵物种罗飞鱼等;但入侵物种罗飞鱼数量呈碾压式存在,只少量存在金线丽纹细鲫及林氏细鲫。即使这里地处偏远,但仍能看到各类渔网等遗弃抓捕工具。 为了捕获林氏细鲫用于人工繁育项目,采取多人沿岸树干草堆捞捕,以及广口笼子驱赶,以防林氏细鲫胆小受惊。当日实际野采9尾林氏母本,另夹带3尾金线丽纹细鲫(两者最大区别在于林氏尾端多一个黑点。)因机耕道颠簸行进困难,担心鱼小易晕死,全程和小组成员替换提桶打氧带回。 室内生态缸建设完毕,林氏细鲫种鱼健康无疾病,无适应性死亡,并已适应环境,部分公鱼表现婚姻色,颜色艳丽,偶有发情追逐现象,部分母鱼体征偏圆润。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1.202023
林氏细鲫(学名:Aphyocypris lini)是中国特有原生淡水鱼,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鱼类,《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野外绝灭(EW);《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列为:绝迹(野生)。历史上分布在香港新界,是香港的特有种,亦见于广东零星地区。1936年由Herre,AlbertW.采集于香港粉岭,1966年由Weitzman&Chan辨别为新种,多栖息于在淡水溪流。由于修建水利设施和水土流失,河溪断流,生境被破坏,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绝迹。2019年3月份,由福建省观鸟协会的原生鱼保育小组的爱好者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与永泰县交界的无名溪流野外首次记录,为福建新记录鱼种,但种群数量极度稀少,仅捕获约20尾林氏细鲫作为样品带回,目前全部野生数量不明。 有很多物种,在没有被人类认识以前,就已经消失不见。为了不让林氏细鲫出现这种情况,SEE基金会联合伙伴开展“林氏细鲫繁育研究项目”,计划通过人为干涉下的室内人工繁育以及室外半野化状态下繁育的研究,来扩大其个体数量,并最终实行野外增殖放流,尝试解决林氏细鲫几乎野外灭绝的现状。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0.262023
根据文献记载,髭蟾属(Vibrissaphora)共有7种,即哀牢髭蟾、峨眉髭蟾、雷山髭蟾、崇安髭蟾、瑶山髭蟾、九龙髭蟾和原髭蟾。根据现有的分布资料,它们呈现点状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哀牢山,四川峨眉山、贵州梵净山、雷公山,湖南莽山,广西瑶山,福建武夷山、浙江九龙山,江西井冈山,云南屏边。这种分布格局是造成髭蟾属物种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具体到某个物种,其濒危因素和与之对应的保护策略又有所不同。 雷山髭蟾V. leishanensis标本最早采集于1963年10月,贵州省雷山县方祥公社格头村。胡淑琴、赵尔宓、刘承钊(1973)将之定名为雷山髭蟾。 雄性髭蟾上颌缘眼下后方各有二枚粗壮锥状黑角质刺,与瑶山髭蟾相同,但雷山髭蟾雄性无声囊,瑶山髭蟾雄性有单咽下内声囊。 目前,雷山髭蟾仅见于雷山县,海拔880-1800米的阔叶林带的山区溪流附近,冬季繁殖,卵附着于溪流石下,成蟾有护卵现象,卵孵化为蝌蚪后,蝌蚪需2-3年才能变态成幼蛙。目前,雷山髭蟾分布面积不足20km2,发现地点只有1个,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SEE基金会将开展雷山髭蟾相关的保护行动,共同保护这个濒危的物种。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9.262023
威氏鼷鹿的调查及保护项目通过半结构访谈法、样线调查法、陷阱摄影法等工作方法,让我们了解了更多关于威氏鼷鹿的小秘密。想知道是什么吗?一起来揭秘! 通过半结构访谈法、样线调查法、陷阱摄影法得出,威氏鼷鹿在项目区内703-998m的海拔范围内广泛分布,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季节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下。 项目区域内安装有红外相机30台,根据红外相机拍摄的照片,并提取照片中的时间信息,陷阱摄影法获得威氏鼷鹿活动数据989条,由记录时间分析得出威氏鼷鹿在8点至12点(占比32%)、16点至20点(占比42%)活动活跃,虽然在夜间及凌晨也拍摄到威氏鼷鹿活动,但是较少。在16:00-17:59威氏鼷鹿活动频次最高,04:00-05:59、20:00-21:59鼷鹿活动频次为0。 调查期间,共访谈了年龄在15-65岁之间18个居民点117人。根据访查结果,项目区威氏鼷鹿主要以楝果实、火烧花花朵、槟榔青果实、云南石梓的花果、白花宫粉羊蹄甲花朵、余甘子果实、劲直刺桐花朵等为食。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8.252023
从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保护海洋你我同行项目在广大腾讯爱心网友的支持下,与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等公益伙伴合作,支持社区巡护员与科研工作者在6个重要的海龟产卵场和栖息地开展巡护和科研工作,累计巡护记录超340次,救护海龟超过900只,卫星定位追踪5只海龟,并对10只海龟进行了DNA检测和分析。 持续开展对于超过350头中华白海豚日常巡护,开展9场科普活动,累计参与科普人数241人次。开展红树林、海草床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监测面积超过2.1万公顷,巡护面积超过226公顷,修复面积超过1,615亩。此外持续开展社区废弃渔具回收试点和再利用模式探索。2022年,鼓励渔民主动回收和打捞废弃渔具近2,000斤,并进一步推广该模式,在福建东山、浙江舟山等其他区域开展项目调研和拓展,减少渔业活动对海洋生态的不良影响。 此外项目还通过直播、短视频、纪录片等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公众科普宣传,累计观看的公众超千万人次。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8.252023
2022年,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持续支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开展中国淡水鱼类和蛇类的红色名录评估。中国蛇类物种信息已经评估,经进一步确认后将更新到IUCN红色名录网站;同时对72种淡水鱼类进行了评估,41种已提交IUCN红色物种名单网站上公布,其余31种正等待更多专家审查;对另外172种淡水鱼类正收集更多的信息以便准确评估。 在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的支持下,国家濒科委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成都生物研究所,完成了“中国亟待优先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名录”。 2022年,完成了我国特有濒危植物新疆郁金香及国产郁金香属其他种类的调查及保护项目。持续开展5个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项目,启动了4个物种的新项目。完成6个物种生存保护的编写及专家评审,并完成这6个物种生存报告的可视化宣传长图。完成3个物种保护行动计划的编写,包括蓝冠噪鹛、白冠长尾雉及双角犀鸟。 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徽麝种群监测项目完成结项,完成天马国家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安徽麝种群数量、栖息地质量评估;确定该物种生存的受胁因素,并提出科学的物种保护区计划。 四川洛须自然保护区白唇鹿种群数量及分布调查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8.012023
安徽麝,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极危(CR)。近年来,随着人们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安徽麝的保护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安徽麝的伴生动物们也受到了关注,其中体型较大的伴生动物主要是野猪和小麂。 在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栖息于山区的各种混交林、灌丛密生的山坡以及山谷溪河边密生杂草的地方。杂食性动物,体形似家猪,头部大而细长,吻甚突出,呈圆锥形。全身披有硬的针毛,针毛的基部为黑褐色,毛尖为棕黄色,有的为灰白色,吻部为黑褐色,吻部中间有一条4-5cm宽的白色横纹,并向两侧延伸至颊部形成一条须状白纹。 小麂是安徽省二级保护动物,成年的雄性小麂体重大约在10-15公斤。体毛多呈棕黄色、沙黄色或暗棕色。幼体毛色呈浅栗色,背部及体侧具白色斑点,与成年梅花鹿的斑点甚为相似。小麂也是典型的森林动物,性怯懦,多单独活动,活动区域相对较小,一般栖息在海拔400-500m以下低山和丘陵地区。 通过安徽麝的伴生动物,我们可以更全面了解安徽麝的生态环境和保护现状,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因此,保护安徽麝的同时,也需要保护伴生动物,才能够真正实现生态平衡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7.042023
安徽麝(Moschus anhuiensis)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麝科动物,现仅分布于大别山区,由于栖息地片段化和丧失、盗猎等原因,其种群分布范围和数量逐步缩小,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SEE基金会安徽麝种群监测的项目执行方在2021年12月至2023年3月,开展6次外业调查,对安徽麝重点分布的三个区域进行持续监测和调查,完成监测样线62条,安装红外相机50台,累计14290红外相机工作日。调查中共拍摄有效照片15076张,有效视频6563段。其中获得安徽麝独立有效拍摄12次,有效照片42张,有效视频14个。 根据模型估算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安徽麝当前潜在种群数量可能在30只左右。 基于本次监测结果,得出当前安徽麝主要的受胁因素包括:人为干扰、栖息地破碎、种群数量较低等。项目执行方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安徽麝的保护计划,包括恢复与扩大栖息地面积、建设生态廊道、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建立专门的救护机构、加强对现有种群的科学监测、加强社区管理以消除散放家畜问题、加强麝类人工驯养繁殖的技术积累等,并为保护区开展安徽麝动态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5.302023
2023年2月至4月,威氏鼷鹿调查及保护工作按照前期规划及方案稳步推进,主要工作内容: 1、召开威氏鼷鹿调查及保护工作专家指导会 3月23日,邀请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专家组罗爱东、宋志勇、张忠员一行到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护所召开威氏鼷鹿调查及保护工作中期专家指导会议。 2、红外相机监测情况 项目组于3月、4月收回红外相机数据2次,总共收集到红外相机数据13318份,其中收集照片7586张,视频5732部,有效拍摄到鼷鹿照片320张,视频69部,被大象损坏2台红外相机。 3、第三季度宣传情况 4月23日,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护所与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在勐腊县磨憨小学曼庄完小开展了以“资源保护、森林防火、亚洲象安全防范”、“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威氏鼷鹿调查及保护宣传”为主题的“五个一”进校园教育宣传活动。工作人员通过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科普讲解等方式,向师生普及鼷鹿保护工作情况、亚洲象安全防范知识、野生动植物保护、林区治安等森林资源保护等,提高师生对保护区相关政策法规的认识,充分发挥效能,切实保障威氏鼷鹿及森林资源安全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4.272023
2023年1-3月,项目执行团队联合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部分专家对国内分布的菲氏叶猴保护现状进行了评估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中国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类别及标准: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1),易危Vulnerable 评估理由:根据马驰等的调查研究,云南中部无量山有约2,000只个体,因此估计中国有5,000只以上的菲氏叶猴。越南最大的种群存在于Xuan Lien自然保护区,约有150个个体,家域范围为73.7-93.4 ha,群体大约为14-20个。菲氏叶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级别,理由是由于栖息地丧失与偷猎,在三个世代(过去36年)内其种群数量估计减少了50%以上,目前,估计仅存少于2,500只的成年个体。 管理对策:进行种群数量与分布调查,进一步评估其种群密度和分布区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开展栖息地调查评估与适宜栖息地分布图调查,对菲氏叶猴分布区范围内栖息地进行调查与适宜性评价,绘制出其最适宜的栖息地,提出具体保护措施;开展基础生态生物学研究,进行菲氏叶猴的行为生态、种群生态、繁殖生态、社会行为、保护遗传等方面的研究,为科学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3.292023
3月3日,是第十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World Wildlife Day)。我国第十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的活动主题是: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物种保护。希望通过这个主题,可以为促进在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人们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 每当说到“保护野生动植物”这个话题,很多人的第一个疑问:我能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中扮演什么角色? 今天,让我们通过了解SEE基金会的保护工作,一起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1、参与社区工作,保护威氏鼷鹿:为了保护这个小而萌的物种,SEE基金会联合伙伴,以威氏鼷鹿的历史调查分布资料为基础,将对该物种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通过掌握威氏鼷鹿的活动时间分配及食性,来了解它们的生物学习性,并初步掌握该区域内威氏鼷鹿的生存状况,为后期进行威氏鼷鹿的栖息地保护提供依据。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进行中,保护区的公众参与发挥了很大的力量。 2、做宣传志愿者,保护新疆郁金香:它们现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评为”濒危“等级。自然里植物学社在SEE基金会和阿拉善SEE丝路项目中心的支持下,开始对野生郁金香进行调查、保护和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呼吁大家保护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2.222023
威氏鼷鹿,国家 I 级重点保护物种,该物种在国内分布仅报道于云南。为保护威氏鼷鹿,SEE基金会联合在地伙伴机构开展威氏鼷鹿的调查与保护工作,并加强尚勇保护区内威氏鼷鹿及其他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合作伙伴尚勇管护所近期项目进展情况如下: 一、威氏鼷鹿活动范围及时间调查 (一)社区访谈:此次访谈得到群众支持,参与访谈人员约40余人,通过访谈了解到威氏鼷鹿雨季在半山或山梁活动时间较多、旱季在小溪边和硝塘活动时间较多;活动时间上,大多数在早上、下午、傍晚时间段活动较为频繁;部分访谈对象表示曾见到过两种鼷鹿,一种体形较大,一种体型较小。 (二)样线调查:完成监测样性9条调查样线,监测记录表30余份。 (三)红外相机监测:尚勇管护所共安装红外相机30台,截至目前,共收集到红外相机数据5953份,其中照片3434张,视频2519部,有效拍摄到鼷鹿照片143张,视频34部。 二、威氏鼷鹿食性调查 (一)社区访谈:通过访谈得出威氏鼷鹿主要采食川楝果子、火烧花、槟榔青、云南石梓花果等食物。 (二)红外相机监测:在威氏鼷鹿采食的物种分配区域安装红外相机,部分相机拍摄到威氏鼷鹿采食不同植物的资料数据。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1.112023
在调查中发现,看似外形非常相近的新疆郁金香和伊犁郁金香,仔细区分,就会发现它们有很多区别:新疆郁金香喜欢生长在山坡或山顶,有三片叶子,最下面一片是 “大波浪”,能开两朵以上的花,花朵有香味;伊犁郁金香却喜欢生长在山沟或平原,有四片叶子,叶片相对较窄,只开一朵花,花朵无味。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部分野生郁金香的“生存策略”。生长在伊犁山地的毛蕊郁金香,为了吸引昆虫授粉,雄蕊顶端长出了黑色小尖头。我们观察了很久发现,这些黑色小尖头有可能是指引昆虫前来授粉的,授粉结束,雄蕊部分的黑色小尖头也随之掉落。大自然不得而知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近两年,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野生郁金香的行列中来。在每年4月22日举办“新疆郁金香保护日”活动,得到阿拉善SEE的大力支持,通过媒体、微信公众号、抖音、科普讲座等形式,对野生郁金香等新疆野生植物进行宣传。 眼下,自然里植物学社团队成员正在积极招募志愿者。新疆的植物资源丰富,希望有更多志愿者能加入到新疆植物的科普宣传中来,也希望通过我们的科普宣传,能让更多新疆植物为人熟知,让新疆植物的“朋友圈”能越来越大。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2.282022
各位捐赠人大家好,2022年度即将过去,现特别提醒各位捐赠人进行开票事宜。 ❤️温馨提示: 如捐赠人需要2022年捐赠票据,请在2022年12月30日12点之前提交电子票据申请!我们在收到您的申请后,将核对确认并尽快发送给您。 申请链接为: http://lxi.me/m02f5 如开票遇到问题,可查看指引: http://lxi.me/i7jjs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开票指引」 【开具说明】 应审计事务所和民政部门对于公益组织的合规性要求,基金会收到的捐赠都要在当年结束时开具“公益事业捐赠统一票据”。除当年申请票据的爱心人士外,其余捐赠会根据要求,统一开具汇总票据,并进行公示与披露,跨年将导致无法开票。 【抵税说明】 您开具的捐赠票据,可在"个人所得税APP"的捐赠税前扣除录入,减少所得税的扣缴 点击查看关于捐赠税前扣除的说明:https://mv.lingxi360.com/m/ly235s?utm_bccid=LXEIj2mU 如有任何疑问可以致电SEE基金会:010-57505155(工作日10:00-18:00)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2.262022
10-11月,因新疆疫情影响,项目执行机构自然里居家无法外出,但工作并没有停下。项目团队利用线上平台开展了由团委组织的全疆青少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教育实践巡疆课程。通过新疆本地的保护故事和以郁金香为代表的神奇植物,向青少年开展培训课程,激发他们探索植物、保护自然的兴趣。项目执行机构负责人还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学“教育筑梦”计划项目发起的乌鲁木齐市高中生物学骨干教师教研活动。以“新疆乡土情境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探讨”为主题,向各位生物学教师讲述了新疆野生郁金香的保护及调查过程,帮助教师发散思维。课后反馈非常好,很多教师觉得以新疆郁金香或其他郁金香属野生植物作为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是非常不错的,既贴合高中生物教研的知识点,也能让孩子为家乡本土植物保护贡献一份力量。课后,有6名骨干教师加入自然里植物群,将在2023年春天一起助力野生郁金香的保护工作。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1.222022
8月以来,受到国内西藏、云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菲氏叶猴和喜山长尾叶猴的保护工作暂无法线下开展。9月-10月,项目执行团队联合中国灵长类学会的部分专家对国内分布的喜山长尾叶猴保护现状进行了评估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中国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类别及标准:濒危 评估理由:在我国,喜山长尾叶猴的分布区面积不超过1,100 km2,少于5,000 km2。同时,该物种在中国的分布区被喜马拉雅山南翼山地分割为5个独立的区域,且均位于高山沟谷中,区域间种群自然交流的可能性极低;其次,喜山长尾叶猴在山地沟谷的栖息地,与当地的居民区十分接近,甚至与部分农耕区和山地经济作物种植与采集区重叠,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当地居民生活必要保障设施的建设,其栖息地无论是范围或是质量都极有可能出现明显的衰退。因此,喜山长尾叶猴在中国被评估为濒危(EN)管理对策:(1)加强保护管理,遏制放牧对于喜山长尾叶猴栖息地的影响;(2)加强向当地居民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群众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3)加强旅游业科学管理,防止对于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冲击。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0.212022
因新疆疫情影响,8-9月居家无法外出,新疆郁金香保护工作主要进行了线上媒体宣传。澎湃新闻、红星新闻、头条、抖音热榜、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光明网、环球人物杂志等均进行了保护工作的报道。 前几年执行团队负责人杨宗宗在做植物公益保护的过程中,发现乌鲁木齐城市内每年都会生长新疆郁金香。尤其是像雅玛里克山公园,这个物种一直还在被人采挖。每年清明前后,只要到雅玛里克山公园这条路上都可以看到遍地被挖的郁金香——花和叶子被摘了,只把鳞茎带走。作为保护工作者,做标本都挺舍不得的,看着挺心疼。 项目执行团队和新疆一个老牌儿民间公益保护组织荒野新疆合作。荒野新疆发起人之一丫丫给项目执行团队介绍怎么去做民间公益保护的事。负责人杨宗宗慢慢开始通过媒体和民间的力量,进行各种宣传和演讲,让大家意识到野生郁金香是非常重要的种质资源,然后郁金香本身含有的秋水仙碱有一定毒性的,吃多了容易发生中毒。 杨宗宗说: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的科普,很多人开始注意到新疆郁金香,科学研究最后受益的还是老百姓,科普最终受益的也是老百姓。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9.302022
7-8月,SEE基金会项目伙伴及云南德宏州芒市轩岗乡的菲氏叶猴保护志愿者陈显和、黄田邦、姚明申、张绍生、李明仙在项目地开展了菲氏叶猴野外监测,完成了相应的野外巡护工作,检查了前期红外相机野外工作情况,巡护天数累计27天,巡护里程179 公里,时长153小时。观察到猴群取食扎桑树的嫩叶和嫩果、四角蒲桃、枇杷叶等,还发现巨松鼠和菲氏叶猴在一棵龙宝树上相互争抢果子的食物竞争现象。此外,合作伙伴西华师范大学黎大勇团队在樟木沟安装了6台红外相机,并对社区巡护人员开展了红外相机安装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由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爆发新冠肺炎疫情,被迫提前结束这次喜山长尾叶猴的巡护监测工作。计划10月底待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好转,完成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红外相机数据采集和照片识别工作;结合采集的物种数据和社区巡护人员的保护管理水平,总结菲氏叶猴和喜山长尾叶猴的社区保护管理成效。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8.292022
2021年,共开展了4个物种的保护行动,包括林沙锥、新疆郁金香、菲氏叶猴及喜山长尾叶猴;同时开展了渔民参与渔具优化研究以及“海龟救助信息收集”小程序的推广。 2022年,新疆郁金香、菲氏叶猴及喜山长尾叶猴保护工作持续开展,渔民参与渔具优化研究以及“海龟救助信息收集”小程序推广项目结项。最新开展了3个物种保护行动方案的研究编制,包括双角犀鸟、白冠长尾雉及蓝冠噪鹛。 在藏族传说中有一种神秘的鸟类,一到晚上就仰面朝天躺在地上,两只脚向上蹬,还发出奇怪的叫声。 这就是林沙锥,它是中国西南山地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代表性物种和全球易危物种,我们对其生活史、种群数量、分布现状及受胁因素等信息了解极少。因此,要保护林沙锥及其栖息地,需要翔实的基础数据。 项目人员通过野外调查和社区访谈,了解林沙锥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栖息地特征,掌握其迁徙规律以及非繁殖期栖息地偏好,查明该物种在岷山地区的种群数量、分布现状和受胁因素,并开展保护行动。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7.252022
4月至6月,项目合作伙伴自然里植物学社对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开展了野生郁金香调查,共计调查有新疆郁金香、伊犁郁金香、柔毛郁金香、毛蕊郁金香、阿尔泰郁金香、异瓣郁金香、异叶郁金香、垂蕾郁金香、天山郁金香、单花郁金香共计10种。其中发现了单花郁金香在新疆的分布,澄清了Flora of China里单花郁金香雄蕊3长3短和在我国未有分布的错误。 学界认为野生郁金香的起源地是在中亚及其周边地区,由于中国的新疆和内蒙古位于中亚地区周边,所以也有野生郁金香分布。经过分类学修订,现知中国有野生郁金香10种,其中除单花郁金香内蒙古也有分布外,其余种在国内均只产于新疆。不过,这10种野生郁金香里面有9种都不是中国特有植物,唯一一种中国特有的为新疆郁金香(Tulipa sinkiangensis)。 本草学家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有载:“郁金香生大秦国,二月、三月有花,状如红蓝,四月、五月采花,即香也。”这里所说的“郁金香”虽然的确是一种植物的名字,但很可能是鸢尾科的番红花(Crocus sativus),因其雌蕊像郁金一样有香气、可作药材和调味品而得名,而不可能是花没有香气的郁金香。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6.272022
2022年4月,SEE基金会合作伙伴获得了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喜山长尾叶猴保护项目的行政许可。5月份,项目执行团队怀着激动地心情前往樟木沟开展喜山长尾叶猴社区参与式保护的野外工作。 樟木沟坐落在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山谷中,温暖湿润的印度洋气流可以沿着山谷一路向北,进入美丽的青藏高原,海拔为2000m左右,被植被所覆盖,被称之为西藏的“小江南”。 为了了解那一群位于大山深处神秘的戴着“黑面罩”的猴子——喜山长尾叶猴。项目执行团队历经了漫长的两天车程,在5月8日到达目的地后,通过当地社区居民和林业人员了解该区域喜山长尾叶猴的保护现状,及目前樟木沟约有300只喜山长尾叶猴。 5月9日至11日,项目执行团队在社区居民中开展了保护宣传的访问调查和喜山长尾叶猴的生态学习性介绍。5月12日至13日,和社区参与保护的巡护人员一同寻找喜山长尾叶猴,在樟木沟隧道上方找到了20多只野生喜山长尾叶猴,并记录的它们的取食行为、社群行为和栖息地特征。 下一研究阶段,将尽快开展项目设定的红外相机的安装指导等工作。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5.272022
4月22日上午,联合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新疆植物学会、新疆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阿拉善SEE丝路项目中心、自然里植物社的专家学者在乌鲁木齐一同开启了“自然里的金色春光”新疆原生郁金香保护交流活动。 你知道新疆有多少种野生郁金香吗?它们都分布在哪些地方?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同时也是新疆郁金香保护日。 本次交流会,自然里植物学社发起人杨宗宗在活动中介绍了新疆野生郁金香分布和保护的情况。 据最新数据统计,野生郁金香属植物在我国有14种,其中,13种分布在新疆。新疆不仅是世界郁金香属植物的分布集中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野生郁金香的唯一发源地。它们是观赏型园艺郁金香的祖先,在新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是自然里植物学社发起新疆郁金香保护日活动的第三个年头,近年来,通过各方宣传保护,新疆郁金香及所有国产野生郁金香种类已全部晋升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保护有法可依,参与保护的志愿者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在此,向大家发起呼吁,希望新疆郁金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老挖蒜”,不再"老被挖",大家共同来守护,荒漠中的“金色春光”。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4.282022
2022年3月,在合作伙伴云南绿色发展基金会的协助下,项目执行团队对云南德宏州芒市轩岗乡的菲氏叶猴保护志愿者陈显和、黄田邦、姚明申、张绍生、李明仙开展了菲氏叶猴监测培训,完成了相应的野外巡护工作,检查了前期红外相机野外工作情况。 3月份,针对菲氏叶猴的巡护监测进行了21天,共111小时,样线长达83 km,回收红外相机数据9台,观测到婴猴出生数为5只,本月记录到菲氏叶猴主要取食米团花。 今年3月以来,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西藏喜山长尾叶猴的巡护,项目团队已协调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汇报4月计划,获得相关许可。 本项目下一研究阶段具体工作安排如下:2022年4月,计划组织轩岗乡菲氏叶猴分布区周边中小学生开展“认识家乡的萌猴—菲氏叶猴”宣讲活动,提升青少年了解家乡珍稀动物,加强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同时进一步跟进云南芒市轩岗乡的巡护监测工作,总结菲氏叶猴的生态学特性,为下一步的培训工作做好准备;项目执行团队将进入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开展社区巡护人员野外监测技能培训、现场指导红外相机的安装、数据采集和照片识别方法。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3.292022
【重要提示】 近日,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以下简称:SEE基金会)接到公众反映,有不法分子假借SEE基金会名义,声称可通过“刷单”获得佣金,致使不明真相的公众蒙受经济损失。在此郑重声明:SEE基金会从未开展或授权开展任何形式的有偿公益募捐行为。在此,首先向遭受经济损失的受骗公众表示同情,也希望大家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3.292022
新疆郁金香是中国的特有植物,也是新疆的特有物种。 在新疆有13种野生郁金香,新疆郁金香是少有的多花型种类,培育多花郁金香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材料,在野外可见到一株开花达10余朵的情况,并且散发着浓郁的蜜香,具有重要的育种价值。 春天的嫩绿让人心旷神怡,金黄色的郁金香格外明亮耀眼,本地人习惯性去采挖。而现代药学分析指出,郁金香属植物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在体内潜伏期较长,被氧化起毒性作用,能引起强烈的刺激症状及毛细血管受损等,严重者可在一到两天内死于呼吸麻痹。吃野菜中毒已是春季常见的案例,猎奇真的是不可取。 新疆郁金香从一颗种子到开花至少需要4-5年的时间。而由于它们多分布在近城市的荒漠地区,土地开发利用与城市建设在短时间内就能毁掉一大片新疆郁金香。为此,SEE基金会计划通过野外种群资源的进一步调查及保护工作的落实,尝试社区保护体系的建立,完成新疆郁金香及国产郁金香属的保护策略制定与实施。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2.282022
2022年1月,在合作伙伴协助下,对云南德宏州芒市轩岗乡的菲氏叶猴保护志愿者开展了红外相机野外观测的技术培训指导,进一步提升了保护志愿者对菲氏叶猴的认知水平,提高志愿者野外监测能力,有利于制定更为有效的保护管理对策。同时,通过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8只菲氏叶猴猴群活动的珍贵影像资料。影像资料中拍摄到了7成年个体,也拍摄到了刚出生的1只婴猴个体,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猴群处于较为健康的生存状况。 2022年2月,项目团队将为的野外巡护员提供了野外监测的相应PPT,并委托西藏林业和草原局相关处室进行培训和解释。 下一研究阶段将尽快启动问卷调查、红外相机数据分析处理,推进保护工作的进程,初步拟定工作安排如下:2022年3月,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与当地保护组织、管理机构等单位人员一起深入项目实施的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轩岗乡、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开展社区保护的访问调查,进行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宣讲;现场指导红外相机安装、数据采集和简单数据分析方法;调查了解野外巡护人员对保护管理的诉求,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工作。 照片版权:云南绿色发展基金会、北京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1.262022
新疆郁金香是新疆野生的郁金香种类中唯一的特有物种,在《中国生物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种类,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北部乌鲁木齐市至奎屯市一带的山前带平原荒漠及石质低山的阳坡,是一种重要的荒漠早春野生花卉,是培育多花郁金香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园艺育种等价值。 10月底至12月,项目合作伙伴自然里植物学社在博物实验室联合举办了新疆郁金香科普艺术展,向参观者讲解新疆郁金香及郁金香属其他种类的科学知识及保护故事,新疆日报等均进行了报道。12月,在乌鲁木齐高台艺术中心开展了“我国的原生郁金香识别与保护”分享交流会,同时在商场陈列展区展出6种原生郁金香标本供市民观赏。在乌鲁木齐市“左边右边”书店,新疆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刘瑛举办了聆听荒野分享会,讲述新疆本土特色动植物故事,杨宗宗分享了新疆郁金香的科普知识及保护工作,受众50余人。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1.132022
菲氏叶猴是猴科乌叶猴属的一种灵长类动物,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怒江以西)和缅甸东、北部等地。它们生活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原始阔叶林。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轩岗乡生活着一个300只左右的超大菲氏叶猴群体,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最稳定的野生菲氏叶猴种群。 喜山长尾叶猴是猴科长尾叶猴属的一种灵长类动物,在我国仅分布于西藏南部海拔2800 米以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少量针阔混交林的狭窄区域,我国种群数量仅1000余只。 长期以来,由于两个物种分布偏远、区域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对两个物种的研究与保护相对滞后。为此,SEE基金会将与合作伙伴一起,结合两个物种分布调查,聚焦社区参与式保护模式,通过普及调查与监测新技术、传授菲氏叶猴和喜山长尾叶猴生物学知识、联动巡护人员共同参与保护管理等方式,提升社区群众的物种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参与式保护。【温馨提示】感谢您对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公益项目的信任与支持,如您需要申请捐赠票据,请您准备好捐赠截图、18位的交易单号、票据抬头、开票金额、联系电话,信息发送至邮箱:public@see.org.cn。请您在本年度申请本年捐赠票据,因审计工作要求,跨年无法开票,请您谅解。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1.292021
新疆郁金香是新疆野生的郁金香种类中唯一的特有物种,在《中国生物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种类,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北部乌鲁木齐市至奎屯市一带的山前带平原荒漠及石质低山的阳坡,是一种重要的荒漠早春野生花卉,是培育多花郁金香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园艺育种等价值。 普通园艺郁金香一株只能开一朵花,而通过野外居群的观察,新疆郁金香在一株上最多能开出10余朵花,这在全世界野生郁金香类群中是极为少见的。正因为这个重要的潜在园艺开发价值,诸多不法分子在乌鲁木齐周边进行疯狂盗采盗挖,甚至向国外出售,导致珍贵的种植资源流失。新修订的《国家重点野生植物保护名录》中将国产郁金香属所有种类列入了国家二级保护级别。 SEE基金会计划通过野外种群资源的进一步调查及保护工作的落实,尝试社区保护体系的建立,完成新疆郁金香及国产郁金香属的保护策略制定与实施。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1.012021
林沙锥是喜马拉雅山脉及横断山脉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特有繁殖鸟类,属于易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但其相关信息极为匮乏。为填补空白,项目执行团队前往四川绵阳平武县对林沙锥开展初步研究。在雪宝顶保护区工作人员帮助下,项目团队于4月25日赴项目地预调查,并于5月1日至7月26日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野外调查,有效工作日89天,共20人参与。团队布设26台song meter自动录音机,录音数据超10Tb;采用领域标图法调查了1 km2核心生境范围内的种群数量;通过样方法记录林沙锥活动样点与随机对照样点的环境特征和干扰情况;记录其炫耀飞行行为;对处于不同繁殖阶段的3个巢进行观察;为7只成年林沙锥佩戴卫星追踪器,并根据返回的数据首次发现贵州的一些山区湿地是林沙锥在非繁殖期的重要栖息地。项目执行团队获得的林沙锥繁殖种群的密度、繁殖栖息地偏好、繁殖生物学以及后续的迁徙追踪数据均为针对我国境内繁殖林沙锥的首次报告。研究成果将于11月13日第十六届中国鸟类学大会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分享交流。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绵阳电视台,腾讯、网易、新浪等网络媒体,微信公众号,《中国类观察》等专业期刊对此次研究均有报道。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8.252021
2020年,SEE基金会与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合作开展了中国淡水鱼类红色名录评估,与国家濒科委合作开展中国亟待优先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名录研究,通过这些评估与研究,为开展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 2021年1-6月,对东黑冠长臂猿、广西青梅、西黑冠长臂猿、疏花水柏枝、距瓣尾囊草、云南梧桐、普雄原鲵、崖柏、林沙雉、海龟、白枕鹤11个珍稀濒危物种开展了分布调查、科学研究或保护行动;拍摄并制作了《即将消失的物种》宣传片,提升公众对濒危物种保护的认知。小林,是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监测员。自2017年退伍至今,小林一直在这里与东黑冠长臂猿为伴,今年是陪伴它们的第4个年头。 小林每个月都有20天呆在监测基地,认真算起来,他在山里的时间超过了600天。他第一次监测时,并没有见到东黑冠长臂猿的样子。直到第二天在监测队长的带领下,小林才通过“歌声”发现了它们。 在中越边境交汇处的一片狭长的喀斯特森林中,生存着世界上仅存的130余只东黑冠长臂猿。它们对于人类警惕性高,因此只有通过日常监测,才能发现这类群体的日常行为及活动规律。巡护员的定期监测工作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7.212021
仅存的130余只东黑冠长臂猿 在中越边境交汇处的一片狭长的喀斯特森林中,生存着世界上仅存的130余只东黑冠长臂猿。 边境上的的“守猿人” 为了更科学有效的保护东黑冠长臂猿,就必须收集更多的基础数据,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有一群守护者,甘愿在边境线上陪伴着它们,他们来自科研机构,还有日夜进行定期监测的保护区工作人员。他们既要监测东黑冠长臂猿,也要对整个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巡护、监测,并进行数据的收集、整合。 广西邦亮东黑冠长臂猿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保护东黑冠长臂猿,2009年建立了广西邦亮东黑冠长臂猿自然保护区。 2020年,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与合作伙伴一起,通过加强人工抚育(锄草、施肥、修建)的方式促进前期种植树木的生长,以连接另一端东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为未来最终建成“廊道”,将长臂猿零散的栖息地连成一个面积较大、较完整的栖息地提供可能性。 栖息地恢复与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恢复的栖息地要被野生动物所利用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栖息地的保护需要你我坚持不懈的努力!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5.112021
2021年4月24-26日,项目团队成员一行五人前往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林沙锥保护预调查工作。24日上午通过与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勇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座谈讨论,对项目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得到保护区在后勤保障和社区访谈方面的支持。25-26日在保护区工作人员陪同下,对项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调查发现,与先前掌握的信息有所不同,4月下旬已经有相当数量林沙锥在项目地活动,许多个体已进入繁殖前期,在日落后的20:00左右开始求偶炫耀,持续整晚直至第二天日出前的7:00左右,初略估计参与炫耀飞行的个体不少于20只。调查过程中观察到部分个体可能已经形成配偶对,准备开始营巢繁殖。此外,还安放了5台自动录音机,以进一步了解林沙锥在项目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和求偶炫耀的行为规律。此次预调查收集到大量重要信息,为后续调查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片林沙锥 ©阙品甲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3.292021
林沙锥(Gallinago nemoricola)是鹬科、沙锥属的小型涉禽,因其常用长嘴钻进泥地里取食,当地人又称为“泥钻子“、”钻头鸭“,长28-32厘米,成鸟翼展达50厘米,全球性受胁物种,被IUCN评估为易危(VU),但关于此种鸟类的研究及数据非常少,近日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根据估计现全球种群数量不超过10,000只,且表现出减少趋势。 林沙锥为典型的晨昏活动,白天不吱声也不见其踪迹,傍晚与早晨活动非常活跃。过去稳定的繁殖地四川卧龙巴朗山区域已连续数年没有确切记录,观鸟爱好者仅在岷山的四川雪宝顶保护区3700米的高山草甸发现有分布,其致危因素亟需查明,栖息地退化、过度放牧、人为干扰是其可能的威胁因素。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将支持科研人员通过野外调查了解林沙锥在雪宝顶保护区内的种群数量及分布,并通过环志与卫星追踪以了解其迁徙及越冬地情况,并基于对当地栖息地调查及威胁分析,推动当地的保护行动。现在已与科研人员就项目目标、项目活动等达成一致,将于近日完成协议的签署。(图:林沙锥 张铭)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2.012021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动植物区系组成复杂,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起源古老,拥有演化系统中的各种类群,也是许多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根据较早前的研究,我国已知生物物种73,255种,包括动物29,088种、原生动物1,653种、植物36,333种、真菌3,332种、细菌463种、色素1,731种、病毒655种。 与此同时我国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资源过度利用、生境丧失与退化、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我国动植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根据生态环部2015年公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显示,中国境内的脊椎动物共有17种被列为“灭绝”等级,其中大鳞白鱼、异龙鲤、茶卡高原鳅、滇螈为灭绝的物种;野马、高鼻羚羊、野水牛为野外灭绝;大独角犀、爪哇犀、双角犀、镰翅鸡、赤颈鹤、白鹳、湾鳄、马来切喙鳄、琉球棘螈、长颌北鲑为区域灭绝。这17种动物在中国已经灭绝了,为了不让其他的物种步其后尘,我们邀请您加入濒危物种保护行动中来,一起守护中国生物多样性,一起守护我们不可替代的朋友们!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0.052020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庄子《逍遥游》所称冥灵者,就是海龟,它们真的可以活到两千岁吗?”海龟在每年4-10月产卵,若他们破壳后没有游到海里,就会被食肉动物吃掉,一般只有10%的小海龟有机会进入大海。(图1海龟孵化龟蛋 )进入大海并不意味着安枕无忧,小海龟还面临各样的天敌,这个阶段,仅有1%-2%的小海龟能够存活,活下来的那绝对是海龟中的“战斗龟”啊!(图2游回大海的海龟 )海龟在大海中成长7-10年,长大到能够抵御天敌的时候,本以为可以顺利的繁衍后代,却不想还有人类的伤害,人类捕捉成年海龟并杀害,仅为了卖钱。(图3被捕获的海龟)幸存下来的海龟,万万没想到还有一难——海洋垃圾。海龟误食大量的塑料垃圾无法消化而死去。(图4海洋垃圾;图5海龟误食海洋垃圾)据科学家计算,海龟从出生至成年,生存概率仅为千分之一!绝大多数海龟活不到150岁,更别说2000岁了!我国南海现存成年海龟不足2000只,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已针对包括海龟在内的多个物种开展相关保护工作,希望您也加入一起守护濒危物种!图©海龟保护联盟CATCA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9.252020
亚洲象曾经分布很广,从叙利亚、伊朗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一直延伸到中国黄河以东的华北平原和印度尼西亚南部。现在亚洲象的分布区已严重断裂及破碎化,仅出现在它过去分布区的部分地区,包括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中国、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13个国家内,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3.6-5.1万头,数量最多的是印度(约2.3-3.2万头),最少的是在越南(约70-100头)。历史上亚洲象在中国生活于从南到北的广大区域,目前发现最北位置到河北阳原。由于森林的大面积砍伐、农业的发展及人类的捕杀,亚洲象的分布一路南移,现在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与临沧市。由于农耕、道路建设及橡胶的种植,现在中国境内野生亚洲象被分为多个孤立的种群,种群数量多少不一。研究表明,野生亚洲象采食植物超过240种,表明其具有较广泛的食物选择机会,也反映出对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亚洲象种群根据所处的位置不同所采集的主要食物也有所差异。野生亚洲象采食植物中也包括了很多种水稻、玉米、甘蔗、甜瓜、葛等农作物与经济作物,这增加了与人类接触的机会,也是造成日益严重人象冲突的重要原因。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4.162020
@阿拉善SEE公益机构 发起了公益项目【濒危物种保护行动】,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