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地区:国内
联系人:谢梦思
联系方式:01057505155
联系邮箱:publicfr@see.org.cn
机构住所:北京朝阳区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朝来高科技产业园创远路36号院3号楼4层
登记管理机关:北京市民政局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3110000682855355J
慈善组织法人登记证书:点击查看
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证书:点击查看
2***火06.27 10:30
用关注传递温暖,让行动表达关爱!2.00元
爱心网友06.27 08:38
用关注传递温暖,让行动表达关爱!10.00元
麟***e06.27 08:09
公益无大小,行动即榜样!100.00元
腐***险06.26 08:00
用关注传递温暖,让行动表达关爱!2.00元
爱心网友06.25 23:38
用关注传递温暖,让行动表达关爱!5.00元
牡***506.25 12:08
用关注传递温暖,让行动表达关爱!10.00元
暗***h06.25 08:05
跟我一起,为爱添力!5.11元
绿***q06.25 08:05
公益无大小,行动即榜样!10.00元
H***子06.25 08:02
助力公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1.00元
爱心网友06.24 17:02
助力公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1.00元
05.272022
2020年5月,SEE基金会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福建省九龙江口联合浮宫保护站共同发起 “保护红树,铸海岸卫士”系列公益项目,至今已经先后有腾讯公益爱心网友、阿拉善SEE八闽中心、贝壳公益等众多公益力量加入。共计完成修复示范种植红树超过55000株。今年4月,项目组与合作伙伴一道继续修复种植1万株红树林(本项目由龙海市林业局浮宫林业工作站执行)。 项目地块具体位于霞郭村最大的一片红树林的外滩前沿,由于历史原因滩涂流失,红树林倒伏。现在滩涂虽逐渐恢复,但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已经占据滩涂。项目计划在380米长,10-30米宽的滩涂种植红树植物秋茄,并对该段进行垃圾清理、互花米草清除、旧林抚育和修复,使该段海岸在一年后形成约120米宽的红树林林带,发挥防风消浪、固堤护岸的作用,构建滨海红树林湿地风景线,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科普提供宣教基地。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4.282022
3月24日, 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经理张晶视频连线了合作伙伴海南师范大学海龟救助站的志愿者谢祯子,向公众分享海洋保护知识及海龟救助工作,直播吸引超过23万观众在线观看。 救助站里,被救助的海龟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也都有着受伤被困的心酸过往。 其中有一只叫丹峰的绿海龟,让大家印象最深。 丹峰是在南渡江中被发现的,当时它在水面挣扎,无法正常下潜,也失去了捕食的能力,饿得奄奄一息。这是海龟吞食塑料后,无法自己消化排出的典型症状,她的腹部会堆积起大量气体,让它像气球一样只能飘在水面“随波逐流”。它的遭遇还远不止如此,被发现时,我们看到它的背甲上还被人刻上了红色大字,触目惊心。 原来,他是一只被从黑市买下的海龟,买家为了表达“善心”,在它背上刻字之后,才将它放生,此举非但没有让它回归家园,反而差点要了它的命。后来,丹峰被送到海南师范大学海龟救护站,那里的老师、学生和志愿者对它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救治,帮助它排出体内塑料袋垃圾。现在它已经恢复正常进食,但依然难以在水中保持平衡,实在是令人心痛。 我们期盼它能早日康复,同时也希望大家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不要让另一只“丹峰”出现在救助站里!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3.292022
【重要提示】 近日,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以下简称:SEE基金会)接到公众反映,有不法分子假借SEE基金会名义,声称可通过“刷单”获得佣金,致使不明真相的公众蒙受经济损失。在此郑重声明:SEE基金会从未开展或授权开展任何形式的有偿公益募捐行为。在此,首先向遭受经济损失的受骗公众表示同情,也希望大家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3.292022
新的一年,SEE的海洋旗舰物种保护也开启了新的征程,三娘湾白海豚的观测行动正在进行中。 项目合作伙伴北部湾大学的观测团队本次记录到了一只机智的白海豚在渔船附近出没,企图在渔船收网之时悄悄寻找“漏网之鱼”来充饥。 未来,SEE将持续与合作伙伴们关注三娘湾白海豚的生存情况,调查不规范的观豚行为对白海豚造成的威胁,助力当地科学的观豚旅游方式的发展与完善。 中华白海豚(S. chinensis)属于海豚科(Delphinidae),驼海豚属(Sousa),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IUCN红色名录上列为“易危物种”。在福建沿海,中华白海豚被渔民尊称为“妈祖鱼”。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华白海豚的皮肤颜色会由深变浅。幼体时为暗灰色,亚成体时灰白相杂,成体变为纯白色。由于皮肤中的毛细血管经常充血,所以白海豚表皮的白色部分主要表现为粉红色。 中华白海豚如今面临着濒临绝种的困境,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水质污染会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并最终在白海豚体内累积,伤害其生殖及免疫系统;拖网渔船也会缠住白海豚造成窒息死亡。另外,渔船和近海工程所产生的噪音也会对通过声音来定位的白海豚造成干扰,使其迷失方向。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1.262022
海龟是一个长途迁徙且会洄游到出生地繁殖的独特海洋爬行生物,而科学界对于海龟在水下的行踪了解一直不多,因此通过卫星追踪监测海龟洄游路径,识别关键保护区域并加以保护,如重点锁定西沙作为产卵场的保护区域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通过收集的数据,可以分析海龟面临的主要威胁,我们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针对废弃渔具缠绕海龟的威胁,我们开展废弃渔具回收工作。海龟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具有年龄久可持续监测环境指标,保护工作可以覆盖其他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等优势。 在追踪和分析海龟的洄游路径后,我们开始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采取保护行动。根据追踪数据显示,海龟A回归大海后,途径西沙群岛海域前往菲律宾,这一情况路径与2021年4月在相近地点放归的海龟B与C的情况相似,都是从海南海岸回归大海后直奔西沙群岛,再向东前往菲律宾或者向北前往广东等地,这也与科学家们之前了解到西沙群岛是海龟重要栖息地和产卵场的情况一致。因此,SEE基金会与三沙市海洋保护管理合作,联动西沙的渔民社区一起开展西沙海域的监测巡护,保护海龟产卵场,救护被困的海龟。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2.282021
常见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这被称为“绿碳”。而“蓝碳”指的是地球海洋从大气中吸收的大量二氧化碳。红树林、盐沼植物、海草床等沿海“蓝碳”生态系统,在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海岸带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蓝碳生态系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薪材毁林、建筑用材或者围塘养殖用作农业生产是导致红树林破碎化;人们随意丢弃的垃圾,每年超过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严重污染海洋生态系统。 SEE海洋项目创建以来,持续关注蓝碳,与科研单位、保护区、社区、NGO伙伴等展开密切合作,保护和修复超过2500亩红树林、海草床,并参与开发了中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未来,我们也将持续在海草、红树林等关键生态系统领域推进保护工作,助力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公益项目的信任与支持,如您需要申请捐赠票据,请您准备好捐赠截图、18位的交易单号、票据抬头、开票金额、联系电话,信息发送至邮箱:public@see.org.cn。请您在本年度申请本年捐赠票据,因审计工作要求,跨年无法开票,请您谅解。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1.292021
海龟是现今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海洋爬行动物,没有鳃,只能浮出水面靠肺呼吸。 全球共有7种海龟,其中在中国海域分布有5种,分别是绿海龟、蠵(xī)龟、棱皮龟、玳瑁和太平洋丽龟,其中只有绿海龟被证实在我国有产卵场。 下面五张图介绍了我国海域5种海的辨认方法, 快来了解一下吧~ 其实海龟在地球上已存活了上亿年,是著名的“活化石”代表,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 但是,作为相对长寿的生物,海龟却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重重威胁。海龟从孵化到成长的过程中,无时不刻都需提防着天敌捕食,于此同时,人类活动对海龟生存的影响也日渐严峻。从海洋垃圾、捕鱼误捕、非法捕捞交易到其栖息地生境的污染,这一系列的人为影响已导致海龟种群数量骤减至濒危状态。海龟所有种均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和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Ⅱ,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价为受威胁物种,在我国2021年发布更新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1.012021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实施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项目之一的滨海红树林项目,旨在保护中国最大红树林区域、提升当地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项目组在湛江红树林区域与保护区管理局等伙伴合作开展科学调研、保护修复、并与社区居民合作开展修复及巡护工作。9月11日,SEE基金会联合保护区管理局等合作伙伴、在北家村红树林社区保护项目启动仪式暨“我爱北家红树林”社区宣传活动在湛江雷州举行。各方代表签订协议并合影留念。 活动当天,工作人员与志愿者还到项目点进行了考察。活动日下午,各方联合开展红树市集宣传活动。宣传展示区域设计了海报、照片及科普,让村民认识红树林湿地、了解排河无瓣海桑的治理;互动游戏区则吸引了大批村子里的小朋友,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红树林知识。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9.292021
1)废弃渔具回收。截止8月31号,在海南潭门举行的渔民社区港口废弃渔具回收试点项目告一段落,机制运行将满五个月,回收废弃渔网 770 斤,其中有 570 斤胶丝渔网,200 斤尼龙渔网,并清理巡护路线上的 50 多斤幽灵渔网。成功探索了渔民社区+政府+NGO三方共同参与的废弃渔具回收模式。 2)送海龟回家。7月28日,北京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联合多家企业于海南省南湾猴岛放生救助海龟7只,每只海龟均安装了卫星定位追踪器。追踪器不会对海龟身体造成任何伤害。截止9月1日,已根据GPS数据绘制出放生海龟的行动轨迹。 3)滨海湿地修复。蓝色碳汇也被称为海洋碳汇,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拥有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储存和循环着地球上超过93%的CO2。尤其海洋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海草床和潮间带盐沼三种生态系统。大量的科学数据表明,这三种蓝碳生态系统的平均固碳能力是陆地固碳能力最高的热带雨林的4~5倍以上。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通过与科学家、公益伙伴合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开展滨海湿地的修复工作,包括55亩受损的红树林,15亩海草床。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9.292021
1)废弃渔具回收。截止8月31号,在海南潭门举行的渔民社区港口废弃渔具回收试点项目告一段落,机制运行将满五个月,回收废弃渔网 770 斤,其中有 570 斤胶丝渔网,200 斤尼龙渔网,并清理巡护路线上的 50 多斤幽灵渔网。成功探索了渔民社区+政府+NGO三方共同参与的废弃渔具回收模式。 2)送海龟回家。7月28日,北京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联合多家企业于海南省南湾猴岛放生救助海龟7只,每只海龟均安装了卫星定位追踪器。追踪器不会对海龟身体造成任何伤害。截止9月1日,已根据GPS数据绘制出放生海龟的行动轨迹。 3)滨海湿地修复。蓝色碳汇也被称为海洋碳汇,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拥有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储存和循环着地球上超过93%的CO2。尤其海洋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海草床和潮间带盐沼三种生态系统。大量的科学数据表明,这三种蓝碳生态系统的平均固碳能力是陆地固碳能力最高的热带雨林的4~5倍以上。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通过与科学家、公益伙伴合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开展滨海湿地的修复工作,包括55亩受损的红树林,15亩海草床。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8.252021
2020年至2021年6月,SEE基金会联合并支持了6家环保公益组织和科研单位完成了284只海龟的救护和放归工作,其中13只进行了卫星定位追踪的标记;在世界海龟日时,在多平台进行的“海龟回家”直播,累计观看量超过25万人次。支持研究机构、当地社区共同探索社区参与废弃渔具回收机制,鼓励渔民从海上回收废弃渔具、减少丢弃废弃渔具至上岸转运。目前,已回收渔网近250斤。此外,与福建龙海市林业局浮宫林业工作站合作,对福建九江口进行了滩涂海洋垃圾清理和生态修复,种植15亩秋茄、胚轴等,50米宽林带已初步形成,红树植树群落初见成效。林兴文,他是来自潭门日新村的普通渔民,世代在这里生活,见证了千年渔港的变化。 文哥是最早报名参加日新村废弃渔具回收项目的巡护员,主要负责与当地居民联络,回收、储存和管理废弃渔具。 文哥常年以捕鱼为生,切身感受到了废弃渔具给海洋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原本干净的海洋,如今漂浮着各种废弃渔网、塑料垃圾……他希望能有办法让自己生活的渔港变干净。当SEE联合多方在潭门日新村开展回收废弃渔具试点项目时,文哥感觉自己找到了组织。 现在,他持续参与废弃渔具的监测巡护,回收更多的废弃渔具。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7.212021
幽灵渔具,一般指在海洋中被丢弃、废弃的渔网,是海洋中常见塑料种类中的一种。随着渔具产业化、工业化使得制网成本大幅度的降低,渔民出海时若遇到渔网因缠绕底礁等情况时,更方便的选择便是抛弃渔网,久而久之,这样的幽灵渔具逐渐在海洋中的各个角落飘荡着。这些渔网塑料特有的韧性和在海中的“隐形”特性,变成了鱼类、海龟、海鸟甚至珊瑚礁等生物的噩梦,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以海龟为例,较大的体型让它们一旦被缠入渔网便很难灵活挣脱,被渔网缠住的海龟,很可能会由于无法上岸呼吸而死亡。同时,小片漂浮的渔网在海龟视觉中看起来是一片海草或是漂浮的水母让他们误食,导致长期营养不良甚至致死。 为此,SEE基金会与伙伴机构GEI协同开展废弃渔网回收再利用项目选择在潭门进行试点,通过建立回收机制鼓励当地渔民、村名将其废弃渔网或是海上飘来的幽灵渔具定点回收,最后经后端处理制成再生材料新产品或渔网。目前项目已收集大约230kg各类渔网。同时,我们也关注针对废弃渔具与海龟保护相关的自然教育,通过与当地社区的互动,加强当地渔民对废弃渔具危害的认识,汇集社区力量守卫这一片海滩,使得大家共同的成果可持续化。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6.282021
5月23日第22届世界海龟日,SEE基金会联合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三沙市七连屿工委、管委会、中国海龟保护联盟,在西沙七连屿北岛放归20只被救护的海龟。通过多平台同步直播的方式,让大家和我们共同见证这一时刻。抵达西沙北岛后,20只海龟先被安置在北岛的海龟救护站,工作人员为放归海龟前做最后的准备。最终20只海龟在大家的齐心护送下,通过北岛产卵场的沙滩回到大海。 西沙群岛海域是我国目前现存的最大的海龟筑巢栖息地,拥有中国最大的绿海龟产卵场,它为海龟的生活提供了优质的条件。本次活动选择的北岛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海龟产卵场。近些年,随着人们对于沿海地区的开发,海洋环境问题日渐凸显,海龟面临着海洋塑料、废弃渔具缠绕、栖息地丧失、非法走私和气候变化等多方威胁,种群数量持续衰退,现我国境内活动的全部5种海龟都已成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本次放归的20只海龟,有18只绿海龟及2只玳瑁海龟。它们大都是被罚没救护的,所以被暂养在全国各地的高校和海洋馆中。经过科学的救治、野化训练恢复后,工作人员陪护它们到西沙。我们也希望,通过直播海龟回家这一独特的方式,让大家意识到海洋旗舰物种的保护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5.272021
3月25日,SEE基金会联合伙伴助力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共同开展2021年西沙海域海龟放流活动,将160只罚没救护的海龟放归大海。这批海龟是由江苏省检察院查获,经渔业主管部门组织救治和野化生存训练,具备了野外生存能力。 2021年新修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我们分布的海龟已经提升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海龟保护已经迫在眉睫。要知道在自然情况下,大约只有1%的小海龟能顺利成长到1岁。这次放归的海龟中有好几只体型庞大,需要3、4个人才能合力抬动,它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重重磨砺,成年后的它们却又险些成为非法贸易的牺牲品。随着周边海岸资源不断被开发,进一步挤压了海龟生存空间,主要产卵栖息地萎缩严重,致使海龟资源持续衰退,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不仅如此,人类活动也威胁着海龟的生存。误食的海洋垃圾、废弃渔具的缠绕等行为,导致大量海龟尤其是小海龟的死亡。误捕、非法捕捞也严重影响海龟的生存状况。 SEE基金会正在开展保护行动,包括放归救护海龟、卫星定位追踪、开展公众教育宣传活动,推动海龟保护地建设,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参与,一起携手更好地保护海龟,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5.192021
@阿拉善SEE公益机构 发起了公益项目【保护海洋你我同行 】,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