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地区:国内
联系人:谢梦思
联系方式:01057505155
联系邮箱:publicfr@see.org.cn
机构住所:北京朝阳区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朝来高科技产业园创远路36号院3号楼4层
登记管理机关:北京市民政局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3110000682855355J
慈善组织法人登记证书:点击查看
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证书:点击查看
爱心网友05.10 21:31
用关注传递温暖,让行动表达关爱!1.00元
爱心网友05.10 08:07
一起向善良致敬!10.00元
桐***女05.10 08:07
一起向善良致敬!1.00元
爱心网友05.10 08:05
用关注传递温暖,让行动表达关爱!3.00元
奥***宝05.10 08:05
一起向善良致敬!1.00元
爱心网友05.10 08:04
一起向善良致敬!1.00元
鱼***咩05.10 08:03
公益无大小,行动即榜样!1.00元
糖***u05.10 08:03
跟我一起,为爱添力!10.00元
_***o05.10 08:01
公益无大小,行动即榜样!10.00元
和 豌豆花园 一起捐
爱心网友05.10 07:12
公益无大小,行动即榜样!1.00元
和 福气满满juan 一起捐
04.242025
3月,项目团队在三沙市甘泉岛联动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的干部、当地社区居民以及海龟巡护员等多方力量携手展开植树活动,在沿岸种植树木,增加岛屿的植被覆盖率。此外,海龟巡护员们在无龟上岛的日子里,还环岛清理了海漂垃圾,为龟龟们上岛产卵做好充分的准备。 3月29日,项目执行团队组织了27名公众在硇洲岛西埠村的海边开展守鲎净滩的活动。活动过程中,主理人饭团为大家分享了中国鲎的知识以及中国鲎面临的威胁,同时结合西埠村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场景,分享如何通过自身行动参与中国鲎的守护。 活动期间,在渔民作业区巡鲎时发现了1只被兼捕的鲎,大家耐心地将鲎从渔网中解下,并放归大海。除此之外,参与活动伙伴们在海边捡拾了塑料袋、瓶子、废弃渔网、废弃衣服等各种垃圾合计122kg。 3月29日,项目执行团队邀请刘毅老师带领36名公众体验了友好赶海的活动,活动中刘毅老师给大家讲解了赶海滩涂的特点,如何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海洋生物,并引导大家多用拍照片的方式记录,期间就根据大家发现的生物相关有趣故事进行分享,提升公众参与度。活动当日期间还吸引了其他游客一同参与,并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更多公众了解对环境友好的赶海方式。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3.252025
项目团队共记录了4次中华白海豚的活动,累计观察35头次,拍摄了4000余张个体识别照片,同时发现蚝排正潜在威胁着海豚的生存环境。 2月,项目组在江门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及周边海域开展了一次巡护调查,追逐中华白海豚踪迹,监测其种群动态和生境变化。在为期3天的调查中,共记录了4次中华白海豚的活动,累计观察35头次。项目人员共拍摄了4000余张个体识别照片,为后续的种群监测和保护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巡查过程中,项目人员目睹了一幕令人揪心的景象——一头中华白海豚的背部有一处裸露的伤口,并且疑似已经发生感染。它孤身游弋,缓缓浮出水面换气,动作迟缓而无力,在蚝排密布的海域间穿梭。伤口的成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船只螺旋桨、渔具缠绕或环境污染有关。这一发现无声地提醒着我们,海豚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潜在的威胁。 调查过程中,一线工作人员特别关注了蚝排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影响。沿途可见大片蚝排密布水面,昔日开阔自由的海域被浮筏交错切割,水流减缓,生态环境随之发生变化。海豚在这片水域穿行时,不仅活动空间受到压缩,还可能因狭窄的水道受困,甚至影响其世代相传的迁移路线。原本宁静的海洋家园,正逐渐被人为因素侵占与改造,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3.072025
1月,项目团队持续推进第一批和第二批环保型浮具的推广和使用记录工作。项目团队与捕鱼达人王大哥合作,对第二批环保型浮具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固改造,通过使用环保胶水等材料,确保浮具的耐用性和环保性,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同时,为了更好推广环保型浮具,项目团队与当地的村委会干部进行了座谈,深入了解了第二批环保型浮具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包括渔民的使用习惯、成本问题以及技术适应性等,这些反馈将为后续的推广策略调整提供重要依据。同时,项目团队继续对第一批环保型浮具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记录,收集渔民的使用反馈,确保浮具在实际捕捞中的效果和环保性能,减少渔业捕捞作业中产生的泡沫塑料垃圾。 2025年1月,项目团队前往山东长岛分别与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和社区居民进行了关于斑海豹活动岛礁调查的座谈交流与数据收集。目前,借助无人机近地遥感监测和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数据,并明确了当前的数据缺口区域,为后续项目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3为基于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调查的斑海豹分布密集区,红色区域为斑海豹常驻岛礁,点状为发现斑海豹的位置。 图4为激光雷达无人机遥感监测岛礁上的斑海豹。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2.102025
12月,海龟巡护员们累计开展了29次巡护工作,持续守护中国最大的绿海龟天然产卵场。去年救助的小海龟们,经过工作人员一年的精心照料,已经具备了面对大海的能力。工作人员将它们全部放归自然,它们带着祝福,勇敢地踏上了属于自己的海洋新征程。 2024年,巡护员们累计完成1277次巡护。每一次巡护、每一只小海龟的放归、每一个新的生命奇迹,都离不开你们的支持与关注。让我们继续携手,守护海龟与海洋的未来,为这片蓝色家园创造更多美好的故事! 12月,项目组在北海涠洲岛海域开展了珊瑚礁修复工作,投放了一个人工格栅礁体。北海涠洲岛是世界珊瑚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高的生态、经济与科学研究价值。但因自然恢复的时间过长,其期间不断频发的灾难性事件影响,珊瑚礁自然恢复目前已不太可能,因此,人为介入采取增强珊瑚礁恢复力或有助于保护和恢复珊瑚礁的措施是必要之举。 目前正是斑海豹繁殖季,由于今年处于暖冬状态,依托辽东湾结冰区繁殖的斑海豹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项目组组织斑海豹信息救助员能力建设培训,能有效提升渔民、公众对于斑海豹的保护意识和常识,了解斑海豹的救助流程和技术规范,对斑海豹的信息搜集、参与救助具有重要意义。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2.302024
11月,项目共组织渔民志愿者开展11次海草床沿线巡护,2次生态赶海实践活动,1次水下海草床观察。在对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龙湾海域的水下观察时发现,大面积海草床被盗割,初步判定可能是为了取种,已和相关部门及时反馈;并请中国海洋大学的张沛东教授团队对龙湾海草床进行了科学综合调查,据调研,龙湾区海草床成大片的有70公顷,片状一直断断续续的北到古镇口湾南至李家湾子,说明整片海草床已进入良性循环,预计后期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1.262024
10月,项目联合多方力量,组织五十余名志愿者开展净滩行动,捡拾海滩上垃圾和废弃渔具,减少陆地垃圾对海洋的污染,保护珊瑚礁、海草床的生长环境。 此外,还举办“在椰林的见证下——环保科普图片展”,将东郊镇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与人文纪实照片,结合科普、环保理念进行展出,向居民、游客展示了该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生态价值。同时,通过互动问答、科普讲解等形式,让大家进一步了解生态赶海行为规范、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知识,提升了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10月,项目继续开展海草床区域巡护,积极引导区域出海渔民采用友好型渔业,避免采用刺网,影响海草床修复生长。同时,继续开展生态赶海实践活动,组织项目地所在社区小学学生了解践行生态赶海。 硇洲岛可持续海岛旅行探索行动 10月3日,黑石屿组织了渔村社区儿童、青年人、游客共16人在硇洲岛西埠村的海边开展守鲎净滩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志愿者们在海边捡拾了塑料袋、瓶子、泡沫、衣服等各种垃圾,净滩垃圾合计45kg。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0.252024
2.斑海豹种群监测 西太平洋斑海豹是我国渤海和黄海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也是唯一在我国海域中自然繁殖的鳍足目海洋哺乳动物,2021年被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辽东湾的西太平洋斑海豹约有7000只,而随着偷猎者的增多、海洋污染加上栖息环境的恶化,数量急剧下降,目前西太平洋斑海豹种群在中国海域有2000头左右,被列为中国红色名录易危物种。 辽东湾的西太平洋斑海豹的日常监测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据专业监测人监测统计,9月底斑海豹驻礁个体数量由月初的0只上升至33只。在监测的同时,我们与执法部门的紧密合作也在同步进行,一旦发现非法捕捞、盗猎等违法行为,立即采取行动,打击破坏斑海豹生存环境的不法分子。同时,西太平洋斑海豹的日常监测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据专业监测人监测统计,9月底斑海豹驻礁个体数量由月初的0只上升至33只。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0.252024
监测行动 1、西沙海龟产卵场巡护 9月,项目团队跟随陈山大哥当了1天的海龟巡护员。刚一上岸,就看到沙滩上的“神秘足迹,这是海龟妈妈留下的路标,跟随它的脚步,就能顺利找到产卵的沙坑了。巡护员们会在海龟“温暖小窝”的附近插上一个立牌,上面会仔细标注海龟窝编号以及发现日期,这样就知道这是第几号海龟之家啦。 截止9月底,西沙七连屿的海龟巡护员已经标记了95窝海龟蛋巢,每一个标记背后,都是一份守护!幸运的是,巡护过程中偶遇了白天爬出沙坑的海龟宝宝们,看着它们翻越沙坑,奔向大海,感谢有你一起守护海龟宝宝们!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9.252024
一起送鲎回家 中国鲎是海洋中的蓝血活化石,鲎在食物链、底栖生态、环境监测和医学研究等方面有重要贡献,比如鲎卵能够为沿海迁徙鸟类提供丰富的能量、鲎血能够用于制作鲎试剂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等。 项目组了解到由于鲎和梭子蟹生活在同一海域,被兼捕上岸的鲎因为不是渔民的目标物种,有时会被丢弃在海滩上,因无法及时回到海里,会因日晒脱水而亡。目前中国鲎数量越来越少,已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支持开展渔村亲子守鲎[hòu]行动,在地儿童持续为鲎行动。从2022年-2024年,当地的孩子和家长、游客一起从渔网上解下了约775只鲎放归大海。8月18日,在硇洲镇西埠村开展守“鲎”海岛未来亲子研学主题活动,让游客进入渔村,深度地了解体验海鲜从海洋到餐桌的过程,并参与当地渔村公益团体黑石屿儿童社的巡护守鲎活动,提高游客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了解,弘扬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海洋文化。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8.212024
海洋保护你我同行项目财务报告 执行时间段: 2021 年 5 月 19 日-2023 年 12 月 31 日 本期执行金额: 164,614.11 元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7.192024
项目组和专家们对红树林阶段性成果进行了验收,长势喜人,一起来看一下验收现场的情况吧~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7.192024
北部湾鲸豚研究团队于2024年6月8日在三娘湾中华白海豚自然教育基地开展了“世界海洋日”主题活动,以亲子活动形式进行,参与人数18人。本场活动课程内容分为自然教育课堂以及手工课堂,自然教育课堂内容为:你听过真正的海豚音吗?手工课堂内容为:用黏土、贝壳等材料创作以海豚声音为主题的手工作品。活动历时2小时,活动参与者们都表示很高兴能在课堂上学习到关于中华白海豚的知识。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7.192024
《海洋之歌:布氏鲸的呼唤》于六八世界海洋日期间正式发布。2024年6月8日是第16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7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6月8号下午,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秘书处联合自然资源智库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在集美大学举办了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为主题的2024年第2期“自然保护公益沙龙”。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高校,以及公益组织的代表汇智聚力,共同深入探讨如何保护海洋,提高社会公众海洋意识,助力海洋强国建设。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集美大学、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共同承办了本次公益沙龙。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7.192024
6月开启了炎炎夏日,也开启了雌海龟上岸产卵的高峰期,尤其是六月下旬,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海龟蛋巢被发现。图上木牌标记了蛋巢编号与发现日期,方便统计;蛋坑两端能清晰地看见雌海龟上岸又回海的爬行的轨迹。海边的紫外线越来越强烈,一不小心就会晒伤,哪怕是从小生活在海边的巡护员大哥都不得不避其锋芒。虽然户外工作很辛苦,为了及时发现和标记海龟蛋巢,巡护员们也没有减少巡护次数,而是调整了巡护时间,选择在清晨和傍晚巡查海滩。 在完成了巡护工作后,巡护员们还要前往海龟救助站,对受伤暂养的海龟进行上药、喂食和换水等工作。图中是巡护员大哥给小海龟投喂营养美味的食物,他身兼数职,既是“巡逻保安”又是“幼儿园奶爸”。6月我们在岛上陆续发现几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枕燕鸥下的蛋。看起来鸟妈妈对这片沙滩无比信任,随便把大块的珊瑚碎片刨了刨就算安家了。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6.282024
5月13日、14日,项目团队在三娘湾-大风江海域开展了中华白海豚考察和巡护,考察总里程为115.8km,发现3群,共13头中华白海豚。收集到的基础信息可以后续更好地为保护中华白海豚提供指导建议。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6.282024
5月2日,项目支持北部湾鲸豚研究团队在三娘湾举办了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主题的自然教育活动。本次活动共计7个家庭21人参与,除了线下科普小课堂之外,还同时开展线上直播,让线上线下的中华白海豚小粉丝们都能听一堂精彩纷呈的课堂。本场自然教育课堂由黄祥麟老师主讲,配套的手工课程由林美芳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创作。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参与家庭是从湖南远道而来的,他们怀着对中华白海豚的一腔热忱,带上提前准备好的图册,早早地就来到了教室。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此次课程的重视,也看到了家长们的用心!在课堂开始前,大家围一起沉浸式讨论关于中华白海豚的知识,这才是“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的真实写照吧!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6.282024
5月21日,来自哈罗学校的孩子们参加了海南师范大学的海龟开放日活动,31名学生参观了海南生物多样性馆、龟鳖馆、海兽馆和海龟救助站,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海洋探索之旅。最后,同学们还化身“海龟饲养员”,在工作人员的专业指导下给海龟喂食,近距离接触这群可爱的海洋精灵,这一互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海洋保护的认知,更让他们感受到守护这片蓝色家园的责任。 活动第二天,项目团队将科普课堂搬到了人大附中海口实验学校,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校园科普活动。松鼠学堂的周璐老师为小朋友们讲解了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项目工作人员还为积极互动的同学准备科普知识手册等,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保护海洋环境。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5.232024
4月24号下午,项目团队来到了北海涠洲岛实验学校,为当地的中小学生开展了一堂关于布氏鲸与海龟的科普宣讲课程。课堂上,项目负责人王静向学生们生动地讲解了布氏鲸的识别特征、生活习性和各种特殊行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对布氏鲸的印象与想法,并发挥想象力,画出一幅幅绘有鲸鱼的画作。画面中海水清澈,珊瑚鲜艳,布氏鲸等蔚海精灵在广阔的大海中畅游。 本次科普宣讲活动在讲解各种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旨在将海洋生物保护的思想传递给学生,提升学生对布氏鲸、海洋保护的意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表现与频繁的师生互动,足以体现其对海洋生物的兴趣与热情。在宣讲的最后,我们也号召学生家长以及各行各业的人员积极参与布氏鲸等海洋生物的保护,共同营造一个更美好的地球家园。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4.252024
2024年3月,【保护海洋你我同行】项目在众多爱心网友的支持下,继续开展海洋保护行动。本月,三娘湾中华白海豚自然教育基地持续推进各项保护工作。 项目工作人员持续开展中华白海豚野外考察与巡护,共计进行了3次航次,巡护里程为197.3公里。在考察中,共发现了8群次、30头次中华白海豚,以及2群次、2头次印太江豚,这些基础的数据信息将为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为提升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意识,项目执行团队持续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共举办了6次自然教育课程,累计36人次参与其中。这些课程涵盖了游客系列自然教育和寒假系列自然教育两个系列。同时为了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三娘湾中华白海豚自然教育基地的工作人员还对自然教室进行了定期修缮维护,确保教学设施的良好状态。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3.192024
【保护海洋你我同行】项目在众多爱心网友的支持下,继续开展海洋保护行动。2024年2月,由保护海洋你我同行项目支持的海南师范大学海龟救助站继续开展了救助海龟的日常护理,救助海龟的日常护理分为三个方向:救助治疗、喂食以及刷池活动。 每周例行的海龟救助治疗,使救助站中的海龟们的逐渐恢复健康。同时,每周的治疗学习,使得大家能够了解到海龟的各类病情,学习到各种治疗方法,普及海龟治疗,使得日后碰上海龟遇难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正确的治疗,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2.262024
【保护海洋你我同行】项目在众多爱心网友的支持下,继续开展海洋保护工作。2024年1月,项目组到广西北海涠洲岛对布氏鲸保护工作与在地合作伙伴进行了深入沟通,了解现阶段保护成果和后续的保护工作计划。 项目组随科研团队出海进行了布氏鲸种群调查,有经验的船长发现布氏鲸后,不会一涌而至,而是更倾向于判断布氏鲸的捕食路径,提前开到布氏鲸有可能冒头的海面附近,息掉马达静静地等待布氏鲸破水而出。船不会追到鲸鱼,但会等到鲸鱼,对鲸群的干扰不那么大。 本次出海考察的项目成员目睹了布氏鲸捕食,整个场景都变得十分生动有趣。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1.262024
【保护海洋你我同行】项目在众多爱心网友的支持下,继续开展海洋保护行动。12月,项目组就项目执行及目前所面临的困难、项目未来的潜在发展方向等方面与在地伙伴开展了高质量交流,以便后续更好的开展白海豚保护工作。 面向公众的科普宣教活动持续进行,科普课上给周边的小朋友和家长们不仅介绍了白海豚保护相关的知识,还介绍三娘湾的常见鱼类,从身边的常见物种入手,让大小朋友有更好的认知。同时,带着小朋友们手工制作海洋物种,并进行海洋物种的介绍和讲解,在小朋友心里从小种下一个小小的种子。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2.292023
11月9-15日期间,“2023厦门国际海洋周”在厦门开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蓝色金融作为一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模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项目组在边会中发布了《中国蓝色金融发展现状与挑战》报告(下简称:报告),报告由SEE基金会、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共同完成。聚焦于蓝色金融投融资类工具、保险产品和蓝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中国市场实践情况进行梳理,总结蓝色金融发展的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对中国蓝色金融的内涵与功能、政策环境与市场实践、发展挑战与展望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报告明确了蓝色金融概念,“服务于蓝色经济,通过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支持海洋保护和蓝色经济发展的金融活动。”介绍了政策环境、债务融资工具、股权类融资工具、保险、生态产品价值等四方面蓝色金融实践进展。 《中国蓝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挑战》报告的发布,对于推动中国蓝色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希望通过报告的研究和分析,为中国蓝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1.202023
10月,项目组到中科院南海所的珊瑚培育苗圃、野外珊瑚保护修复区域进行了项目考察。项目自开展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探索了不同材质的标记物在珊瑚幼体内的植入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试验确认不同标记物在不同珊瑚种类上的表现。项目人员在专业潜水教练的陪同下到野外珊瑚修复保护区域进行了考察,看到了苗圃中正常生长的珊瑚和已植入追溯体系的珊瑚幼体,在南海所研究人员的精心照顾下长得很好。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0.262023
9月22日,SEE海洋保护项目团队到海南临高新盈废弃渔具回收试点跟进伙伴项目开展情况。 该项目试点作为“渔网无弃”行动的一部分,旨在联合公益伙伴和渔民社区,合作开展渔网、蟹笼、地笼、纤维绳等不同类型的废弃渔具的回收。预计11月将在当地举办一场红树林净滩活动,通过邀请渔民参与净滩活动来提高项目影响力,呼吁渔民朋友回收废弃渔具,减少海洋垃圾! 此外项目组还在海南其他多个地点进行了调研工作,计划未来将该模式进行推广。 与公益伙伴野生救援共同拍摄的废弃渔具回收再利用纪实片也在如火如荼地制作中,预计将在11月进行发布,希望通过伙伴和机构的影响力,带动更多公众关注废弃渔具回收工作,保护海洋环境,人人有责。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9.262023
为了加强废弃渔具回收的宣传,8月份,SEE海洋保护项目组赴海南琼海市潭门镇进行了废弃渔具回收再造的纪实类宣传片拍摄,向公众科普废弃渔具的危害及其再利用途径。通过回收废弃渔具,将其加工投入生产链条,通过reduce、reuse、recycle的方式,源头减少渔网废弃、促进废弃渔具回收、吸引媒体关注海洋动物保护、废弃渔网回收等工作,逐步解决由废弃渔具引起的海洋生物生存威胁问题。 项目组在潭门老码头设立巡护员的渔排为定点回收站,在渔排上张贴宣传海报和回收标识。因正值潭门开渔节,项目组同时还对参加赶海节的渔民、游客等宣传废弃渔具的危害和回收废弃渔具的方法,向渔民科普废弃渔具的危害,号召渔民回收废弃渔具! 拍摄结束后,项目组在视频号“SEE海洋保护”发布了纪实片的预告片,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其正片将在2023年10月择期发布,定会带动更多公众关注并参与废弃渔具的回收工作!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8.012023
项目支持的4名巡护员在西沙持续开展巡护工作,清理海龟产卵地垃圾、对上岸的海龟卵巢进行标注保护,必要时对海龟进行救助。从5月起,海龟陆续开始上岸产卵,6月似乎到达了产卵高峰期。 2023年6月,4名巡护员在西沙各岛上总计巡护48人次,新发现多处海龟产卵窝。其中,巡护员在七连屿岛上发现了27窝海龟卵;在北岛发现了4窝海龟卵;在南沙洲、岛南也发现了多个海龟上岸产卵;在甘泉岛,巡护员新发现了9窝海龟卵。 与此同时,巡护员还开展多次海漂垃圾的清理活动。 在晋卿岛,巡护员日常进行巡护,暂未发现海龟上岸产卵,进行海漂垃圾的日常清理。 记录到很多海龟上岸产卵,但巡护员其实很少能够遇到小海龟出壳。巡护员通过捡拾到的海龟蛋壳,可以判断出这一窝小海龟已经尽数孵化回归大海了。在巡护员的守护下,大多数的海龟卵都会顺利孵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小海龟能凭着基因记忆回到这里,继续生命的延续!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7.042023
5月23日是世界海龟日,在第二十四届世界海龟日主题宣传活动中, 800余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海龟被放归大海。 自2020年开始,SEE基金会与中国海龟保护联盟、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等相关机构合作开展“海龟回家”项目,通过支持放归海龟卫星定位追踪、海南三沙市海龟自然产卵栖息地保护、渔网海龟逃生装置(TED)应用研究和推广等工作推动中国海龟保护。其中放归海龟卫星定位追踪部分,截止2023年5月23日,累计救护放归海龟320只,并在24只海龟身上安装了卫星定位追踪器,涵盖了我国常见的绿海龟、红海龟、玳瑁、太平洋丽龟四种海龟。 SEE基金会在本次海龟增殖放流活动中支持了一只海龟的定位追踪,后续将持续收集该海龟的洄游信息,向公众展示其洄游轨迹。 除增殖放流活动外,还开展了大规模海龟放流和海龟保护高端研讨会, SEE海洋组在研讨会上介绍了SEE基金会作为公益力量在海龟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同时发布了海龟地图小程序,用以可视化的形式为大家介绍海龟洄游的轨迹,同时通过海龟科普、海龟保护公众参与活动招募、海龟救助指引等内容,提升全社会对中国海龟保护的关注和了解。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5.302023
2023年4月,在海洋保护项目支持下建立的广西三娘湾白海豚科普基地开展了4次保护海洋生物的科普活动,来一起回顾一下活动现场吧。 4月1日,举办新一期的科学观豚科普课。科普工作旨在加深公众对中华白海豚的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参与到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中。科普活动也收到了非常好的反馈,小朋友的家长说“孩子上船了就开始让船长开慢点,会吓到海豚,打扰到它们。看到其他船只从前面试图拦截海豚,也会告诉我”。每一位小朋友都是祖国新的希望,而我们的每一场科普活动,都是在小朋友的心底种下一颗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4月13日,老师们给小朋友们进行了生动的白海豚科普,随后带领孩子们进行了白海豚为主题的手工创作,小朋友们都特别认真地完成手工作品,同时也在心里种上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种子。 4月13日,在科普基地,三娘湾小学系列科普课程邀请到了广西科学院广西海洋科学院副研究员陈默老师来为同学们讲授关于布氏鲸的相关知识,呼吁大家关注、保护布氏鲸等海洋动物。 4月21日,中华白海豚科普教室里,又有两场科普活动在在这里进行着。我们相信小朋友们会在往后的生活中发出敬畏自然的芽,开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花!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4.252023
2022年4月起,SEE基金会和厦门大学开展了2022年海龟关键栖息地保护以及救护海龟科学放归工作,在科研力量较为薄弱的西沙永乐群岛组织渔民参与海龟产卵场监测,同时对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救护海龟的放归活动做出科学指导。 在2023年3月,项目完成了之前定下的几个主要目标:1. 摸清永乐群岛绿海龟产卵岛礁和核心沙滩的分布情况;提升渔民的海龟产卵场监测巡护能力;掌握永乐群岛绿海龟产卵群体与宣德群岛七连屿以及与其他西太平洋绿海龟产卵群体的亲缘关系。2. 掌握广东省和周边省份的海龟活动热点区域;分析我国海域海龟的活动热点区域和觅食场。3. 提高公众的海龟保护意识。 通过一年的记录,七连屿在2022年期间共记录到绿海龟蛋206窝,主要分布在北岛、南沙洲和中沙洲,产卵季节主要集中在6月-9月;根据对西沙群岛16窝绿海龟蛋(孵化后)的统计分析,平均蛋数为85枚/窝,平均出坑率为89.8%。与2017年相比,平均每窝蛋数没有变化,而出坑率则比2017年有所上升。综合20只绿海龟、6只红海龟、和2只太平洋丽龟的运动轨迹,得出了绿海龟、红海龟和太平洋丽龟的活动热点区域。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3.292023
SEE海洋保护项目联合海南师范大学在校园内开展海龟保护工作,建立海南师范大学海龟救护站。该站致力于救助海龟,培养海龟保护相关人才,并通过科普活动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2月项目组到救护站对救护工作考察,站内目前有4只被救护的海龟。绿海龟“布栗”是渔民误捕受伤后送来的,受伤严重,被发现时断了一只前鳍。在救护站小伙伴精心照顾下,布栗已慢慢恢复健康,但却丧失了在海洋中存活的能力。好在救护站为它提供了栖息之所,同时救护站会定期开展一些科普宣传工作,经常有小朋友过来看它,“布栗”这个名字就是小朋友们起的。 一只叫“平平”的绿海龟,是渔民在海中救助的。发现平平时,它浑身被渔网包裹着行动困难,四肢长期被渔网缠绕,组织已经坏死了,渔民把它送来,救护站小伙伴们给它清洁抹药,精心照顾,由于受伤比较严重,它的四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截肢。虽然已被救助很久,但健康状况依然不理想,废弃渔具对海洋动物伤害如此触目惊心! “皮皮”是被非法饲养的玳瑁,由于饲养空间小达不到生长需求,皮皮背部严重畸形。好在皮皮在救助站得到悉心照料,目前健康状况稳定,相信不久将来可以通过健康评估回归大海。另一只被救助的太平洋丽龟,近期将回归大海。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2.222023
西沙群岛是我国最大的绿海龟产卵场。SEE基金会自2019年开始在西沙进行海龟保护相关的工作,发展了4名巡护员,对海龟保护监测巡护、产卵窝数统计、海龟救助救护、海滩垃圾清理、协助开展海龟保护等相关工作,并进行定期反馈。 2023年1月的巡护成果收获颇丰。 西沙渔民巡护员在北岛进行了10次巡护,在1月19日的巡护过程中发现一只受伤的海龟,巡护员连忙联系伙伴,将受伤的海龟送到了救助站。救助站工作人员细心地给海龟上药,喂食,并对其背甲进行了清理。经鉴定,受伤的海龟是玳瑁,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巡护员在七连屿附近进行了2次巡护,发现2023年第一窝上岸产卵的海龟,做好了记录并且进行了插牌标注。 巡护员在晋卿岛进行了6次巡护,未发现海龟上岸产卵,对海岸带的垃圾进行了清理。 巡护员在甘泉岛的巡护中救助了一只3年龟龄的绿海龟以及若干产在低位一个月龄的蠵龟幼龟。新手妈妈选定产卵地的经验不足,选在低位产卵会直接影响幼龟的成活率,巡护员对其进行干预救助,可以提高幼龟的成活率。 这些只是巡护员们日常工作中的冰山一角,但对于海龟保护来说意义重大。巡护员们后续还将为海龟救护工作持续发力。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1.112023
合作伙伴北部湾大学在白海豚的保护行动中开展了很多工作,一直在积极探索以减少人为活动对白海豚种群的影响为基础的监测方式,创建科学观豚小程序,建立了科普基地,参加各种论坛、会议探讨白海豚保护的措施。希望未来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影响到更多的人,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让白海豚安安静静地在海洋中畅游。12月北部湾大学在三娘湾-大风江海域对中华白海豚种群进行了动态监测。监测时间具体为2022年12月24、25、26日,12月共完成3个考察航次,考察航程总计243.8km。本次监测发现中华白海豚18群共94头白海豚。考察期间会记录发现白海豚的日期,具体GPS坐标,还有白海豚活动区域的环境特征,包括海水盐度、表层海水温度、海水PH值、海水的溶解氧、海水深度、海水浊度等。长期记录这些特征可以对白海豚的生活习性进行分析,后续对海域的海水持续进行监测分析,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分析及预测白海豚在本海域的活动。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2.282022
各位捐赠人大家好,2022年度即将过去,现特别提醒各位捐赠人进行开票事宜。 ❤️温馨提示: 如捐赠人需要2022年捐赠票据,请在2022年12月30日12点之前提交电子票据申请!我们在收到您的申请后,将核对确认并尽快发送给您。 申请链接为: http://lxi.me/m02f5 如开票遇到问题,可查看指引: http://lxi.me/i7jjs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开票指引」 【开具说明】 应审计事务所和民政部门对于公益组织的合规性要求,基金会收到的捐赠都要在当年结束时开具“公益事业捐赠统一票据”。除当年申请票据的爱心人士外,其余捐赠会根据要求,统一开具汇总票据,并进行公示与披露,跨年将导致无法开票。 【抵税说明】 您开具的捐赠票据,可在"个人所得税APP"的捐赠税前扣除录入,减少所得税的扣缴 点击查看关于捐赠税前扣除的说明:https://mv.lingxi360.com/m/ly235s?utm_bccid=LXEIj2mU 如有任何疑问可以致电SEE基金会:010-57505155(工作日10:00-18:00)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2.262022
SEE基金会与合作伙伴在海南潭门开展了废弃渔具回收试点项目,目前已完成一期结项,项目对回收废弃渔具并对回收的渔具进行再利用进行了探索。现阶段已有的废弃渔具处理方向,是回收后加工成颗粒,可以用于制作眼镜框架、行李箱等。11月,SEE海洋保护项目组成员再次对海南废弃渔具回收工作进行了调研,探索废弃渔具回收项目在海南开展二期的可行性。项目组成员王静及刘碧秀与海南本土NGO组织智渔的伙伴共同进行了调研,调研地点为海南临高县、儋州市、琼海市各码头渔港。初期调研地点为儋州市白马井、临高县抱才村、松涛水库及琼海潭门等等各个码头渔港,对码头的废弃渔网产生情况及一期项目结项后的自我延续情况进行考察。调研发现:①儋州市白马井中心渔港及临高县抱才村具有很大的潜力,后续可以进行废弃渔具回收潜力的调研。②琼海潭门的渔港的项目虽然结项,但巡护员的巡护工作仍然在进行,也为项目在海南开展二期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整理调研报告进行总结,发现潭门试点项目的影响力不够大,渔民的回收意识不强烈,需要加强废弃渔具回收的宣传工作。计划后续与在地伙伴确立合作关系,以在地伙为行动主体,融入社区,了解社区,更好地推进项目的开展。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1.222022
10月28-31日,主题为“海洋公益的未来十年”的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在江苏南通如东顺利举办,SEE基金会作为主办方之一,联动政府、科研院校、公益环保机构、爱心企业等多方代表深度参与,在主论坛、分论坛、劲草海洋嘉年华直播等环节共同探讨了未来十年海洋公益的发展。 SEE基金会联合劲草嘉年华做的废弃渔具可持续渔业的直播,达到了四万多人观看的效果。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经理张晶联合潜爱大鹏的秘书长王晓勇、BIE别的撰稿人刘玮瑶、艺术家万云峰,对话聚焦于海洋中的“幽灵渔网”,也就是遗留的废弃渔网对海洋生态及人类本身的危害。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0.212022
从2020年开始,SEE基金会通过支持北部湾大学-广西科学院联合鲸豚研究团队,长期关注广西三娘湾区域的白海豚保护工作,希望通过监测、公众科普和推动科学观豚等方式来保护这里生活的大约350只白海豚。经过SEE基金会与当地白海豚保护团队的共同努力,北部湾鲸豚研究科普基地在10月国庆假期正式挂牌。如何更好地保护白海豚?科学观豚应该如何进行?通过这个科普基地,我们想要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来到这里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以及观豚游客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白海豚科普宣传与交流场地。 国庆期间,基地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首次面向游客的白海豚亲子科普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中华白海豚知识科普与海洋特色手工制作,吸引了大量游客家庭的参加。在科普环节,老师带领大家观看有趣的中华白海豚视频和图片,声情并茂地讲解白海豚的故事;在海洋特色手工制作环节,孩子们可以用贝壳、画笔、植物等材料,发挥创造力,完成属于自己的海洋手工作品。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趣味性亲子活动,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孩子们和家长们科普中华白海豚知识,让更多人关注白海豚,了解白海豚,让公众更好地参与到白海豚保护工作中来。 本文图片由北部湾鲸豚研究团队提供。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9.302022
漳州市浮宫保护站的红树保护和修复工作依然在持续推进,红树林巡护、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清除和海漂垃圾的清理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了应对海洋“荒漠化”,恢复海洋生境,SEE基金会有针性地、系统性地开展了对红树林、海草床等滨海湿地的保护和修复,福建九龙江口浮宫红树林便是项目重点地块之一。2020年至今,众多社会爱心公益力量投入了浮宫的红树林保护工作,截至目前,项目组已与当地社区、合作伙伴一同修复红树林超55亩,今年已累计种植本土红树植物秋茄超1万株(具体执行方为漳州市龙海区林业局浮宫林业工作站)。今年,我们计划在浮宫完成10亩红树修复,并对已有红树林进行持续管护,使该地块海岸在一年后形成整体约50米宽基本成林的红树林林带。除了浮宫之外,SEE基金会还将在全国多地继续支持保护和修复红树、海草等珍贵滨海湿地资源,助力构建更良好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一条条美丽的海岸风景线。(图片©薛志勇)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8.292022
截至2021年底,支持超过60家本土海洋公益组织发展,救护放归超过300只海龟、350头白海豚,保护和修复超2万公顷的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关键海洋生态系统;与多家海洋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并与多个滨海社区及渔民团体进行社区共管合作,助力全球海洋保护工作。2022年上半年,联合伙伴守护了中国最重要的绿海龟产卵场西沙群岛,参与救护海龟超过20只,支持卫星定位追踪保护4只;通过科学监测与巡护科普教育,守护中华白海豚超350头;支持红树林、海草床、滩涂保护超过3万公顷、修复超过2500亩;清理超过5000斤海洋垃圾,通过推广环境友好型养殖、可持续渔业等方式助力各地渔民社区可持续发展。 西沙群岛,是中国南边一颗美丽的海上珍珠,在碧海蓝天中神秘又美丽,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绿海龟产卵场。项目与合作伙伴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共同支持了四位海龟巡护员,分别在甘泉岛、晋卿岛、七连屿北岛和南岛上开展巡护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巡护员在甘泉岛上已发现第八窝海龟卵,在晋卿岛上已发现六窝。除了日常巡护工作以外,项目还倡导可持续的渔业作业方式,与科学家和渔民社区共同守护海龟、中华白海豚等珍稀物种。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7.252022
6月11日,SEE基金会在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成功举办了 “海龟回家” 系列活动,这是2022年的首次线下活动。 本次卫星定位追踪的海龟分别是:【闺闺】(太平洋丽龟)、【pearl珍珠】(绿海龟),以及腾讯公益平台爱心用户捐赠支持【红孩儿】(红海龟)。此外,合作伙伴厦门大学也与广东海洋大学的伙伴们共同放归一只玳瑁和一只红海龟,这五只海龟均安装了并进行了卫星定位追踪器。 本次放归活动位于岛上一家神秘的“海龟之家”——硇洲岛“海龟城”。这是一座专门救护、暂养海龟等海洋生物的基地——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与科普基地。 该基地是SEE基金会支持的多个海龟保护救护基地之一,主要开展海龟等海洋大型物种的救护和暂养工作。SEE基金会通过支持基地相关的日常维护、公众宣教、科研合作等,提升基地作为海龟等物种暂养和科学放归、科学开展公众科普教育的能力。 在过去的两年,SEE基金会已经助力309只康复的海龟回归大海,并对其中的23只海龟开展卫星定位追踪,数据显示它们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南海海域,甚至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未来,SEE基金会将继续发挥社会化平台优势,为更多海龟提供救护暂养和科学放归的支持。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6.272022
三沙市,我国最南且最年轻的城市。它位于西沙群岛,美丽的南中国海上的珍珠,在碧海蓝天中如此神秘美丽。同时它又是钢铁的岛链,守卫着祖国南大门。它位于海南岛东南约180海里处,与东沙、中沙、南沙群岛组成中国最南端的疆土。西沙群岛,从东北向西南方向伸展。在长250公里、宽约150公里的海域里,由45座岛、洲、礁、沙滩组成。西沙群岛岛屿,东面为宜德群岛,由北岛、石岛和永兴岛等7个岛屿组成;西面是永乐群岛,由金银、中建、珊瑚等8个岛屿组成。 2022年4月开始,我们与合作伙伴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共同支持了四位海龟巡护员,分别在甘泉岛、晋卿岛、七连屿北岛和南岛上巡护海龟的踪迹。如果发现海龟受伤搁浅、上岸产卵或其他任何踪迹,巡护员们将会通过提交巡护记录来实时反馈最新信息。 截至今年5月底,巡护员在甘泉岛上已发现第八窝海龟卵,在晋卿岛上已发现六窝。在日常巡护海龟的工作以外,巡护员们还会不定期在海岸边沙滩上捡拾海洋垃圾、废弃渔网等,或是在海龟基地为暂养的海龟们清理、刷背和换水。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5.272022
2020年5月,SEE基金会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福建省九龙江口联合浮宫保护站共同发起 “保护红树,铸海岸卫士”系列公益项目,至今已经先后有腾讯公益爱心网友、阿拉善SEE八闽中心、贝壳公益等众多公益力量加入。共计完成修复示范种植红树超过55000株。今年4月,项目组与合作伙伴一道继续修复种植1万株红树林(本项目由龙海市林业局浮宫林业工作站执行)。 项目地块具体位于霞郭村最大的一片红树林的外滩前沿,由于历史原因滩涂流失,红树林倒伏。现在滩涂虽逐渐恢复,但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已经占据滩涂。项目计划在380米长,10-30米宽的滩涂种植红树植物秋茄,并对该段进行垃圾清理、互花米草清除、旧林抚育和修复,使该段海岸在一年后形成约120米宽的红树林林带,发挥防风消浪、固堤护岸的作用,构建滨海红树林湿地风景线,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科普提供宣教基地。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4.282022
3月24日, 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经理张晶视频连线了合作伙伴海南师范大学海龟救助站的志愿者谢祯子,向公众分享海洋保护知识及海龟救助工作,直播吸引超过23万观众在线观看。 救助站里,被救助的海龟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也都有着受伤被困的心酸过往。 其中有一只叫丹峰的绿海龟,让大家印象最深。 丹峰是在南渡江中被发现的,当时它在水面挣扎,无法正常下潜,也失去了捕食的能力,饿得奄奄一息。这是海龟吞食塑料后,无法自己消化排出的典型症状,她的腹部会堆积起大量气体,让它像气球一样只能飘在水面“随波逐流”。它的遭遇还远不止如此,被发现时,我们看到它的背甲上还被人刻上了红色大字,触目惊心。 原来,他是一只被从黑市买下的海龟,买家为了表达“善心”,在它背上刻字之后,才将它放生,此举非但没有让它回归家园,反而差点要了它的命。后来,丹峰被送到海南师范大学海龟救护站,那里的老师、学生和志愿者对它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救治,帮助它排出体内塑料袋垃圾。现在它已经恢复正常进食,但依然难以在水中保持平衡,实在是令人心痛。 我们期盼它能早日康复,同时也希望大家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不要让另一只“丹峰”出现在救助站里!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3.292022
【重要提示】 近日,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以下简称:SEE基金会)接到公众反映,有不法分子假借SEE基金会名义,声称可通过“刷单”获得佣金,致使不明真相的公众蒙受经济损失。在此郑重声明:SEE基金会从未开展或授权开展任何形式的有偿公益募捐行为。在此,首先向遭受经济损失的受骗公众表示同情,也希望大家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3.292022
新的一年,SEE的海洋旗舰物种保护也开启了新的征程,三娘湾白海豚的观测行动正在进行中。 项目合作伙伴北部湾大学的观测团队本次记录到了一只机智的白海豚在渔船附近出没,企图在渔船收网之时悄悄寻找“漏网之鱼”来充饥。 未来,SEE将持续与合作伙伴们关注三娘湾白海豚的生存情况,调查不规范的观豚行为对白海豚造成的威胁,助力当地科学的观豚旅游方式的发展与完善。 中华白海豚(S. chinensis)属于海豚科(Delphinidae),驼海豚属(Sousa),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IUCN红色名录上列为“易危物种”。在福建沿海,中华白海豚被渔民尊称为“妈祖鱼”。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华白海豚的皮肤颜色会由深变浅。幼体时为暗灰色,亚成体时灰白相杂,成体变为纯白色。由于皮肤中的毛细血管经常充血,所以白海豚表皮的白色部分主要表现为粉红色。 中华白海豚如今面临着濒临绝种的困境,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水质污染会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并最终在白海豚体内累积,伤害其生殖及免疫系统;拖网渔船也会缠住白海豚造成窒息死亡。另外,渔船和近海工程所产生的噪音也会对通过声音来定位的白海豚造成干扰,使其迷失方向。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1.262022
海龟是一个长途迁徙且会洄游到出生地繁殖的独特海洋爬行生物,而科学界对于海龟在水下的行踪了解一直不多,因此通过卫星追踪监测海龟洄游路径,识别关键保护区域并加以保护,如重点锁定西沙作为产卵场的保护区域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通过收集的数据,可以分析海龟面临的主要威胁,我们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针对废弃渔具缠绕海龟的威胁,我们开展废弃渔具回收工作。海龟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具有年龄久可持续监测环境指标,保护工作可以覆盖其他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等优势。 在追踪和分析海龟的洄游路径后,我们开始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采取保护行动。根据追踪数据显示,海龟A回归大海后,途径西沙群岛海域前往菲律宾,这一情况路径与2021年4月在相近地点放归的海龟B与C的情况相似,都是从海南海岸回归大海后直奔西沙群岛,再向东前往菲律宾或者向北前往广东等地,这也与科学家们之前了解到西沙群岛是海龟重要栖息地和产卵场的情况一致。因此,SEE基金会与三沙市海洋保护管理合作,联动西沙的渔民社区一起开展西沙海域的监测巡护,保护海龟产卵场,救护被困的海龟。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2.282021
常见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这被称为“绿碳”。而“蓝碳”指的是地球海洋从大气中吸收的大量二氧化碳。红树林、盐沼植物、海草床等沿海“蓝碳”生态系统,在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海岸带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蓝碳生态系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薪材毁林、建筑用材或者围塘养殖用作农业生产是导致红树林破碎化;人们随意丢弃的垃圾,每年超过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严重污染海洋生态系统。 SEE海洋项目创建以来,持续关注蓝碳,与科研单位、保护区、社区、NGO伙伴等展开密切合作,保护和修复超过2500亩红树林、海草床,并参与开发了中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未来,我们也将持续在海草、红树林等关键生态系统领域推进保护工作,助力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公益项目的信任与支持,如您需要申请捐赠票据,请您准备好捐赠截图、18位的交易单号、票据抬头、开票金额、联系电话,信息发送至邮箱:public@see.org.cn。请您在本年度申请本年捐赠票据,因审计工作要求,跨年无法开票,请您谅解。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1.292021
海龟是现今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海洋爬行动物,没有鳃,只能浮出水面靠肺呼吸。 全球共有7种海龟,其中在中国海域分布有5种,分别是绿海龟、蠵(xī)龟、棱皮龟、玳瑁和太平洋丽龟,其中只有绿海龟被证实在我国有产卵场。 下面五张图介绍了我国海域5种海的辨认方法, 快来了解一下吧~ 其实海龟在地球上已存活了上亿年,是著名的“活化石”代表,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 但是,作为相对长寿的生物,海龟却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重重威胁。海龟从孵化到成长的过程中,无时不刻都需提防着天敌捕食,于此同时,人类活动对海龟生存的影响也日渐严峻。从海洋垃圾、捕鱼误捕、非法捕捞交易到其栖息地生境的污染,这一系列的人为影响已导致海龟种群数量骤减至濒危状态。海龟所有种均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和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Ⅱ,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价为受威胁物种,在我国2021年发布更新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11.012021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实施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项目之一的滨海红树林项目,旨在保护中国最大红树林区域、提升当地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项目组在湛江红树林区域与保护区管理局等伙伴合作开展科学调研、保护修复、并与社区居民合作开展修复及巡护工作。9月11日,SEE基金会联合保护区管理局等合作伙伴、在北家村红树林社区保护项目启动仪式暨“我爱北家红树林”社区宣传活动在湛江雷州举行。各方代表签订协议并合影留念。 活动当天,工作人员与志愿者还到项目点进行了考察。活动日下午,各方联合开展红树市集宣传活动。宣传展示区域设计了海报、照片及科普,让村民认识红树林湿地、了解排河无瓣海桑的治理;互动游戏区则吸引了大批村子里的小朋友,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红树林知识。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9.292021
1)废弃渔具回收。截止8月31号,在海南潭门举行的渔民社区港口废弃渔具回收试点项目告一段落,机制运行将满五个月,回收废弃渔网 770 斤,其中有 570 斤胶丝渔网,200 斤尼龙渔网,并清理巡护路线上的 50 多斤幽灵渔网。成功探索了渔民社区+政府+NGO三方共同参与的废弃渔具回收模式。 2)送海龟回家。7月28日,北京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联合多家企业于海南省南湾猴岛放生救助海龟7只,每只海龟均安装了卫星定位追踪器。追踪器不会对海龟身体造成任何伤害。截止9月1日,已根据GPS数据绘制出放生海龟的行动轨迹。 3)滨海湿地修复。蓝色碳汇也被称为海洋碳汇,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拥有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储存和循环着地球上超过93%的CO2。尤其海洋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海草床和潮间带盐沼三种生态系统。大量的科学数据表明,这三种蓝碳生态系统的平均固碳能力是陆地固碳能力最高的热带雨林的4~5倍以上。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通过与科学家、公益伙伴合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开展滨海湿地的修复工作,包括55亩受损的红树林,15亩海草床。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9.292021
1)废弃渔具回收。截止8月31号,在海南潭门举行的渔民社区港口废弃渔具回收试点项目告一段落,机制运行将满五个月,回收废弃渔网 770 斤,其中有 570 斤胶丝渔网,200 斤尼龙渔网,并清理巡护路线上的 50 多斤幽灵渔网。成功探索了渔民社区+政府+NGO三方共同参与的废弃渔具回收模式。 2)送海龟回家。7月28日,北京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联合多家企业于海南省南湾猴岛放生救助海龟7只,每只海龟均安装了卫星定位追踪器。追踪器不会对海龟身体造成任何伤害。截止9月1日,已根据GPS数据绘制出放生海龟的行动轨迹。 3)滨海湿地修复。蓝色碳汇也被称为海洋碳汇,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拥有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储存和循环着地球上超过93%的CO2。尤其海洋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海草床和潮间带盐沼三种生态系统。大量的科学数据表明,这三种蓝碳生态系统的平均固碳能力是陆地固碳能力最高的热带雨林的4~5倍以上。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通过与科学家、公益伙伴合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开展滨海湿地的修复工作,包括55亩受损的红树林,15亩海草床。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8.252021
2020年至2021年6月,SEE基金会联合并支持了6家环保公益组织和科研单位完成了284只海龟的救护和放归工作,其中13只进行了卫星定位追踪的标记;在世界海龟日时,在多平台进行的“海龟回家”直播,累计观看量超过25万人次。支持研究机构、当地社区共同探索社区参与废弃渔具回收机制,鼓励渔民从海上回收废弃渔具、减少丢弃废弃渔具至上岸转运。目前,已回收渔网近250斤。此外,与福建龙海市林业局浮宫林业工作站合作,对福建九江口进行了滩涂海洋垃圾清理和生态修复,种植15亩秋茄、胚轴等,50米宽林带已初步形成,红树植树群落初见成效。林兴文,他是来自潭门日新村的普通渔民,世代在这里生活,见证了千年渔港的变化。 文哥是最早报名参加日新村废弃渔具回收项目的巡护员,主要负责与当地居民联络,回收、储存和管理废弃渔具。 文哥常年以捕鱼为生,切身感受到了废弃渔具给海洋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原本干净的海洋,如今漂浮着各种废弃渔网、塑料垃圾……他希望能有办法让自己生活的渔港变干净。当SEE联合多方在潭门日新村开展回收废弃渔具试点项目时,文哥感觉自己找到了组织。 现在,他持续参与废弃渔具的监测巡护,回收更多的废弃渔具。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7.212021
幽灵渔具,一般指在海洋中被丢弃、废弃的渔网,是海洋中常见塑料种类中的一种。随着渔具产业化、工业化使得制网成本大幅度的降低,渔民出海时若遇到渔网因缠绕底礁等情况时,更方便的选择便是抛弃渔网,久而久之,这样的幽灵渔具逐渐在海洋中的各个角落飘荡着。这些渔网塑料特有的韧性和在海中的“隐形”特性,变成了鱼类、海龟、海鸟甚至珊瑚礁等生物的噩梦,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以海龟为例,较大的体型让它们一旦被缠入渔网便很难灵活挣脱,被渔网缠住的海龟,很可能会由于无法上岸呼吸而死亡。同时,小片漂浮的渔网在海龟视觉中看起来是一片海草或是漂浮的水母让他们误食,导致长期营养不良甚至致死。 为此,SEE基金会与伙伴机构GEI协同开展废弃渔网回收再利用项目选择在潭门进行试点,通过建立回收机制鼓励当地渔民、村名将其废弃渔网或是海上飘来的幽灵渔具定点回收,最后经后端处理制成再生材料新产品或渔网。目前项目已收集大约230kg各类渔网。同时,我们也关注针对废弃渔具与海龟保护相关的自然教育,通过与当地社区的互动,加强当地渔民对废弃渔具危害的认识,汇集社区力量守卫这一片海滩,使得大家共同的成果可持续化。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6.282021
5月23日第22届世界海龟日,SEE基金会联合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三沙市七连屿工委、管委会、中国海龟保护联盟,在西沙七连屿北岛放归20只被救护的海龟。通过多平台同步直播的方式,让大家和我们共同见证这一时刻。抵达西沙北岛后,20只海龟先被安置在北岛的海龟救护站,工作人员为放归海龟前做最后的准备。最终20只海龟在大家的齐心护送下,通过北岛产卵场的沙滩回到大海。 西沙群岛海域是我国目前现存的最大的海龟筑巢栖息地,拥有中国最大的绿海龟产卵场,它为海龟的生活提供了优质的条件。本次活动选择的北岛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海龟产卵场。近些年,随着人们对于沿海地区的开发,海洋环境问题日渐凸显,海龟面临着海洋塑料、废弃渔具缠绕、栖息地丧失、非法走私和气候变化等多方威胁,种群数量持续衰退,现我国境内活动的全部5种海龟都已成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本次放归的20只海龟,有18只绿海龟及2只玳瑁海龟。它们大都是被罚没救护的,所以被暂养在全国各地的高校和海洋馆中。经过科学的救治、野化训练恢复后,工作人员陪护它们到西沙。我们也希望,通过直播海龟回家这一独特的方式,让大家意识到海洋旗舰物种的保护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5.272021
3月25日,SEE基金会联合伙伴助力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共同开展2021年西沙海域海龟放流活动,将160只罚没救护的海龟放归大海。这批海龟是由江苏省检察院查获,经渔业主管部门组织救治和野化生存训练,具备了野外生存能力。 2021年新修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我们分布的海龟已经提升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海龟保护已经迫在眉睫。要知道在自然情况下,大约只有1%的小海龟能顺利成长到1岁。这次放归的海龟中有好几只体型庞大,需要3、4个人才能合力抬动,它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重重磨砺,成年后的它们却又险些成为非法贸易的牺牲品。随着周边海岸资源不断被开发,进一步挤压了海龟生存空间,主要产卵栖息地萎缩严重,致使海龟资源持续衰退,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不仅如此,人类活动也威胁着海龟的生存。误食的海洋垃圾、废弃渔具的缠绕等行为,导致大量海龟尤其是小海龟的死亡。误捕、非法捕捞也严重影响海龟的生存状况。 SEE基金会正在开展保护行动,包括放归救护海龟、卫星定位追踪、开展公众教育宣传活动,推动海龟保护地建设,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参与,一起携手更好地保护海龟,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
05.192021
@阿拉善SEE公益机构 发起了公益项目【保护海洋你我同行 】,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
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