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长期项目>项目详情

筹款中

思源非遗保护计划

其他 让乡村孩子学习非遗,传承中国文化!

已筹款(元)
17,960.15
捐款人次
1,711

善款接收: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

项目详情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
每一分钟,都有文化遗产在消失。再不保护,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就没有东西留存了,如果我们再不行动,我们怎么面对我们的子孙?——冯骥才
非遗传承缺“人”
一方面是非遗传承人呈现老龄化,以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例,共1082人,平均年龄63岁。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分布
另一方面是传承后继乏人。年轻人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转变,非遗项目较少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兴趣;而且非遗项目的学习并非一日之功,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的学习和制作才能学有所成。
孩子学非遗“难”
对于乡村孩子来说,他们主要生活在学校,在学校很难有学习非遗的机会,首先是学校没有开设非遗课程,且教师也未能系统学习非遗,很难施教;其次是学校缺少专项经费聘请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再次是没有专门的非遗学习场地和教学设备。种种原因导致学校均不具备从小学到高中的非遗传承培训体系。
为解决非遗“断层”的问题,保护非遗,促进传承,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发起“思源非遗保护计划”公益项目,旨在资助学校“思源非遗保护计划-非遗教室”建设,依托教室开展非遗文化培训和传播。
让乡村孩子有机会学习非遗,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我们怎么做这个项目?
建设“思源非遗保护计划-非遗教室”
筛选位于非遗文化浓厚区域、非遗文化基础良好、拥有非遗文化师资、提供50-100平教室、直接受益孩子达千人的学校,资助“思源非遗保护计划-非遗教室”的建设,装修与装饰融入当地非遗文化元素与内容,让教室成为天然的非遗文化教育场所;让乡村孩子学习非遗文化,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提供基础条件。
兴仁市大山镇大山小学“非遗教室”设计图
搭建非遗培养体系
“思源非遗保护计划-非遗教室”以每个地区建设三所为一套完整标准,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不同阶段学校各自建设一所,课程侧重点不同,小学以普及教育为主;初中增加重点培养非遗特长学生;高中侧重培养潜在将从事该专业的学生。
项目前期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进校为乡村教师和学生授课,重点指导教师掌握非遗技艺,熟练程度需能正常从事日后非遗教学。教师在学习非遗的基础上,融合德育与美育教育,总结形成非遗文化教育教材,让非遗成为普适性教育内容列入学生课表,让非遗教育常态化。
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传承人每年开设2节非遗大师课,并带领乡村孩子参与演出1次等,让孩子们了解非遗历史与传承的意义,建立正确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日常学校教师全年共开展34节非遗课程,将非遗教育逐步成为学校常态化的教育课程。 
传播非遗文化
加大非遗文化传播力度,采用多种传播方式,让非遗文化在校内生根,校外飘香。项目可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方式传播,也可结合节假日传播,如民族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集中传播。 
您的爱心回馈 
特别提示:请您将捐赠截图、联系人、联系地址等信息发送至sygoc3@126.com ,以便联系您。您的支持将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助力国家5000年历史积淀的民族文化之魂得以长盛不衰,使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项目预算
1、【项目预算表】本项目为乡村孩子筹集“思源非遗保护计划-非遗教室”费用,包括教室的装修与装饰、教学设备、教育培训等费用,每间教室10万元。

项目执行计划
项目每筹满10万元,即可开展1间“思源非遗保护计划-非遗教室”的执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学校考察。根据项目要求考察学校,包括当地的非遗文化基础,学校的基本情况、备选教室情况、师资、非遗文化基础等相关内容。
策划方案。根据当地非遗文化特色、学校以及教室、师资等情况,学校提交“思源非遗保护计划-非遗教室”方案由基金会审核。
建设教室。根据方案建设“思源非遗保护计划-非遗教室”。
教育培训。教室建成后,开展为期一年(34周)的非遗课程培训,并研发教材。
传播非遗。在教室建成后,培训开展中,均可传播非遗文化。

项目执行效果
让乡村孩子学习非遗,让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项目执行能力说明
“思源工程”始终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连续多年荣获“中国慈善透明榜样”;在由社会民间组织——“基金会中心网”的中基透明指数中,连续十年并列全国公募基金会第1名。在各界爱心人士、企业和媒体的参与下,始终紧紧围绕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培训抗灾救灾、助残济困、帮幼敬老、文化环保等多个领域开展公益事业,平均每年帮扶困难群众约100万人次。

关于我们
“思源工程”是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民建中央发起并负责日常管理,于2007年3月成立的全国公募基金会。

募捐方案备案编号

53100000500020462KA21003

善款用途

用于“思源非遗保护计划-非遗教室”的执行,让乡村孩子学习非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开具发票方式

感谢您的捐赠,为保障每一位捐赠人的权益,可以向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申请捐赠票据。 所有票据均为电子票据,望您理解,捐赠后请将请捐赠渠道、捐赠日期、捐赠金额、交易订单号、捐赠交易截图、发票抬头、联系电话、邮箱等信息发至基金会邮箱sygoc3@126.com,确认后我们将尽快开具。如有疑问请联系基金会热线:010-85698030 *温馨提示:本机构不支持跨年度开具捐赠票据。如需捐赠发票,请在年底前(12月31日)及时申请。逾期不予处理,望理解并支持!

发起信息

发起方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

实施地区:国内

善款接收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

联系人:王剑
联系方式:01085698044
联系邮箱:sygoc3@126.com
机构住所:北京朝阳区朝外大街吉祥里208号民建中央
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3100000500020462K
慈善组织法人登记证书:点击查看
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证书:点击查看

募捐动态

星***晚04.06 08:02

用关注传递温暖,让行动表达关爱!8.24元

刘宇粉丝 一起捐

稔***u04.03 10:08

公益无大小,行动即榜样!1.00元

刘宇粉丝 一起捐

嘉***004.03 08:03

公益无大小,行动即榜样!10.00元

缘***缘04.01 10:19

助力公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30.00元

爱心网友04.01 00:47

跟我一起,为爱添力!2.00元

爱心网友03.29 18:35

一起向善良致敬!1.00元

眯***君03.29 12:01

一起向善良致敬!1.00元

千***e03.29 08:47

跟我一起,为爱添力!10.00元

-***事03.27 23:59

跟我一起,为爱添力!1.00元

爱心网友03.26 14:20

公益无大小,行动即榜样!30.00元

进展报告

03.102025

项目2024年在官亭中心学校开展的土族纳顿非遗课程圆满结束,并迎来新的学期。本学期项目在官亭镇中心学校初中部、小学部进行。通过理论课和现场学习的方法,每周三节课时,由省级传承徐秀福、李昌命、鲍呈新、吕得良传授土族纳顿的会手舞、锣鼓伴奏等技艺。现已组成了初中、小学两个学生纳顿队伍。

由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提交

01.222025

2024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非遗保护计划”公益项目在青海省民和县5所学校、循化县7所学校,甘肃省积石山县5所学校共计17间“思源非遗教室”授课129节。授课的非遗项目包括:“花儿”民歌、撒拉族民歌、撒拉族舞蹈、藏族螭鼓舞、夏尔群舞、唐卡、藏族龙鼓舞、土族纳顿、河湟刺绣、河湟民间彩绘等10项,共16名非遗老师和8名助教为孩子们授课,受益学生2502人次。自2024年9月开学以来,青海甘肃共开课452节,累计17名非遗老师为孩子们授课,受益学生7254人次。

由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提交

09.292024

非遗教室落地青海省民和县 项目在青海民和县官亭镇中心学校的土族纳顿非遗教室即将完成建设。 本次项目引入土族纳顿非遗课程,是流行于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音乐、舞蹈、颂词、服饰、仪礼等都具有特色,依据不同学段的教育特点与特定学科的需求,我们精心设计了一整年共72节的高质量非遗文化课程系列。此系列课程不仅涵盖了土族纳顿的历史渊源、仪式流程解析、传统服饰制作与角色扮演体验等内容,还深入探索了河湟刺绣的艺术美学、针法技巧及图案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意义。

由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提交

07.112024

积石山县民族中学的非遗教室正在建设中,本次建设的《花儿》非遗教室计划于9月开班,邀请当地《花儿》非遗传承人入校进行课程培训,将为民族中学的孩子带来新的非遗文化体验。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 2006年5月20日,花儿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由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提交

05.132024

黔西市大关镇鸭池小学非遗音乐课有序开展,孩子们逐渐开始排练节目。 自2022年9月项目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大关镇鸭池小学开班以来,课程已开展2个学期,课程包括非遗文化课、芦笙和芦笙舞等内容。目前新学期课程仍在有序开展。

由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提交

02.262024

桂林市聋哑学校非遗课程有序开展 自2023年3月项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聋哑学校—非遗教室“无声合唱团”开班以来,课程已开展2个学期,课程包括非遗文化课、发生训练和打击乐等内容。目前新学期课程仍在有序开展。

由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提交

12.012023

自10月10日项目在河北省丰宁县天桥镇中心小学非遗点翠课程开班以来,非遗课程已开展8次,课程包括非遗历史课、手工体验课和艺术鉴赏等内容。目前课程仍在有序开展,相信通过一学期的非遗培训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由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提交

10.262023

河北省丰宁县天桥镇中心小学非遗点翠课程开班。 经过一个暑期的筹备,项目组邀请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肖氏点翠”的第三代传承人肖玉妹作为授课老师,2023年10月10日,天桥镇中心小学点翠非遗课程顺利开班,本学期将帮助学生们学习点翠传统艺术,传承非遗精神。

由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提交

09.212023

贵州省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鸭池小学新学期非遗教室课程有序开展

由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提交

08.232023

贵州省平塘县卡蒲小学非遗教室学生参加2023年“畅游天眼·超跃引力”主题嘉年华活动,并演出国家级非遗——打猴鼓舞《毛南娃爱跳猴鼓舞》

由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提交

07.282023

2023年7月 - 8月,正值暑期时间,河北省丰宁县天桥镇中心小学的“思源非遗教室”已完成初步装修工作,本教室引入北京市级非遗“肖氏点翠”,预计收益师生达到280人,装饰及非遗手工物料也在紧锣密鼓的采购中,确保新学期到来之际孩子们可以正常开展非遗课程。

由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提交

06.152023

2022年6月“思源非遗保护计划”在贵州省兴仁市大山镇大山小学落成的阿妹戚托非遗教室,累计收益师生达200人次。 2023年六一儿童节这天,贵州省兴仁市大山镇大山小学在大山镇文艺汇演上展示彝族舞蹈“阿妹戚托千人踏歌舞”,现场观众近千人,面向大山镇居民孩子们充分展示了自己一年来的学习成果,让他们了解非遗文化,将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同时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由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提交

02.222023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 发起了公益项目【思源非遗保护计划】,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

由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