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世界经济论坛于2020年发起“全球植万亿棵树领军者倡议”,提出了在2030年前“保护、恢复和种植一万亿棵树”的目标。其中,“全球植万亿棵树领军者倡议”对全球红树林的保护与恢复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专门成立了红树林工作组,该工作组将为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提供专业支持。中国绿化基金会作为“全球植万亿棵树领军者倡议-中国行动”的牵头单位,积极参与我国红树林的保护与恢复,并发起“红树林保育行动”公益项目,该项目将积极调动社会公益资源支持我国红树林分布地区的保育工作。
二、项目目标
(一)打造社会公益力量支持的红树林混种示范林500亩,种植与修复当地红树林生态系统,为捐赠企业公益活动、社会公众自然科普活动、红树林保护修复科研活动提供载体。
(二)依托混种示范林,联合红树林种养耦合研究机构,开展种养耦合技术研发、设立种养耦合示范基地5处,挖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契合的模式,为鱼塘/虾塘回收、退塘还林、社区共管等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区域
广东、福建、广西等滨海红树林分布区域。
四、项目内容
(一)退塘还林
优先选择历史上曾经有红树林分布、且自然条件可以满足恢复为红树林的养殖塘。修复区内宜形成红树林种植区、潮沟、水域和滩涂交错的布局,红树林种植区比例应不小于60%。通过塘坝开口、塘坝改造等方式,恢复养殖塘的潮汐水文过程。对于塘底略低于红树林生长下限的养殖塘,可通过改造塘内地形以达到红树林适宜生长高程,改造后的潮沟走向应保障潮水畅通;对塘坝进行缓坡化改造,以达到红树林适宜生长高程。清除修复区域内外来植物、有害生物、垃圾等。
(二)种养耦合
本项目将邀请红树林种养耦合研究机构提供支持,依托本项目新造的红树林,开展青蟹等水产的生态养殖实践。借鉴桑基鱼塘模式,遵循红树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探索养殖塘与红树林修复耦合共存营造模式。比如在种有红树林的水域养殖贝壳类水产,红树林带来的生物多样性能为贝类提供丰富的食物,而贝类有净化水质的功能,两者耦合共存可以形成一个可循环的生态模式。
(三)自然科普教育
本项目计划将在后期开展自然科普教育活动。依托红树林造林项目地,面向社会公众、捐赠企业员工及客户等群体,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科普讲解与生态修复实践活动,将科普课堂搬进大自然,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五、预期效益
(一)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实施区域的红树林面积将小有增加,回收的废弃鱼塘区域得以利用,该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显著增强。随着红树林营造与保育工作的开展,生态效益将较为明显。
主要表现为:
1.涵蓄水源、保持水土、防风消浪:项目实施后,随着红树林的种植完成,其发达根系能够有效地滞留陆地上的沙子,从而减少近岸水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如同绿色长城,可以有效抵御风浪袭击。
2.净化水域和空气:红树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通过发达的通气组织和支柱根等特征,能够净化回收鱼塘中的污染物和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3.维持生物多样性:红树林提供了一个多样的栖息地,对于鸟类、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食物源,也成为迁徙候鸟的中转站和加油站。
4.蓝碳效益:红树林的植被生产力与热带雨林旗鼓相当,其土壤储存了生态系统49-98%的碳,是滨海蓝碳碳汇的主要贡献者,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不仅具备如此高的固碳能力,还控制着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碳循环。研究表明,全球红树林面积不足陆地的1/1000,但是却控制着1/10以上的陆地向海洋输入的有机物,同时,红树林沉积物在近海沉积物中的比例高达15%。当红树林的生长量达到最大值后,其发达的根系以及蕴养与水中的海草床依然保持固碳功能的提升,将长期有效助力“双碳”目标。综上所述,红树林保育项目在维护海岸带生态平衡、减缓自然灾害影响、提高水质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社会效益
1.解决就业
本项目在建设期间,清塘、整地、栽植、幼林抚育管护等施工措施会直接增加就业人员,可为项目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
2.助推乡村振兴
本项目的红树林营造措施都将尽可能使用农村现有劳动力。周边乡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农村劳动力参加项目实施,助力乡村发展。
3.改善人居环境
项目区红树林数量和质量的改善,必将对当地居民的生存、生育、居住、活动以人的心理、情绪、感觉、教育等方面所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红树林对当地水质、土壤的净化功能;红树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红树林枝叶表面吸附灰尘和有毒微粒,消除污染;红树林的枝叶树干对声波阻挡吸收作用消除噪声。同时,多个品种所具有的不同形态,如玉蕊、木榄花蕊等,随季节而变化的绚丽多彩的各种颜色、景观,还可为公园游客提供游憩的场所和陶冶性情的环境条件。
(三)经济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将至少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直接经济效益。
1.延伸产业链
项目实施后,结合后期的种养耦合技术开展,可保留部分渔民的养殖活动,将有利于平衡生态效益与当地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对于红树林营造工作的接受程度。
2.促进全域经济发展
红树林不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还具有旅游、美学和科研等方面的价值。项目实施后,当地生态环境将得到改善和提高,进一步优化当地旅游资源,增加旅游新亮点,提升景观品质,拓展生态旅游、休闲康养加快延伸转型升级,由旅游业增效壮大,带动第一、第二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全域经济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绿色产品的需求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
六、项目预算
2024年项目在互联网公募平台以单个绿化包的形式向公众募集,标准为50元/个,项目管理费不超过执行费用的10%。具体预算如下:
七、项目执行计划
2024年,本公益项目将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发布丰富的线上传播推广内容和项目进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积极筹集社会资金。项目将按照互联网平台要求,通过财务披露报告更新资金使用情况。全年工作开展计划如下:
10月至11月,根据民政部要求,完成项目备案及互联网平台上线工作。
11月至12月,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定期更新项目进展,号召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项目。
12月,根据全年筹资情况,结合项目地实际工作需求,分步骤实施项目内容。
八、项目最低执行金额
本项目最低执行金额为50元。
九、机构执行能力
中国绿化基金会于1985年成立,是4A级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如今业务范围已经覆盖整个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领域,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十、剩余款项使用计划
剩余款项将统筹用于中国绿化基金会同类型项目。
发票开具方式:捐赠成功的网友都可以开具个人捐赠电子票据。 将捐赠姓名、捐赠渠道、支付方式、捐款记录截图发送邮箱 millionforest@millionforest.org
电话:010-84239636